脊柱骨折系骨科常见创伤,其发生率在骨折中占5%~6%,以胸腰段骨折发生率最高,其次为颈椎、腰椎,胸椎最少,常可并发脊髓或马尾神经损伤。
脊柱由33个椎骨组成(其中5个骶椎、4个尾椎分别融合成1个骶骨和1个尾骨),每个椎骨包括椎体、椎弓根、椎板、上下关节突、横突及棘突。椎骨由前纵韧带、后纵韧带、黄韧带、棘间韧带、棘上韧带以及椎问盘和关节囊连接成4个运动节段,这些连接脊柱的结构,使脊柱产生有限的三维运动。脊柱的椎管内在L1以上为脊髓,L2以下为马尾神经。脊柱复杂的解剖和生物力学特性,使脊柱能耐受正常的载荷,当脊柱承受过度的运动和暴力时,就会导致脊柱结构的损伤。
Denis(1983)提出了将脊椎分为前、中、后三柱的概念。椎体前纵韧带、椎体前半及椎间盘前部组成脊椎的前柱;后纵韧带、椎体后半及椎间盘后部组成中柱;而后柱包括椎弓、黄韧带、关节突关节、棘突及棘间韧带。Denis认为脊柱的稳定性主要需要依赖中柱的完整性,椎体楔形骨折不破坏中柱,是稳定的;爆裂骨折破坏前柱与中柱,屈曲分离损伤、骨折脱位破坏前、中、后柱,均属不稳定骨折。
颈椎(cervical spine)为整个脊柱中最小的椎骨,共7个。第1、2、7颈椎结构形态特殊, 属特殊颈椎,第3、4、5、6颈椎为普通颈椎。上颈椎指第1、2颈椎,即寰、枢椎,为特殊颈椎。寰椎呈不规则环形,由一对侧块、一对横突和前、后弓组成,上与枕骨相连,下与枢椎构成寰枢关节(与寰枕关节共同维持头部的旋转)。寰椎的解剖特点有:位于侧块两端的形似三角形的横突上,有肌肉与韧带附着,对头颈部的旋转起平衡作用;后弓上方偏前各有一斜行深沟通向横突孔,椎动脉出第1颈椎横突孔后沿此沟走行;前、后弓均较细,特别是与侧块相连处,易受暴力而导致该处骨折与脱位。枢椎椎体上方有一称之为“齿突”的柱状突起,因齿突具有“枢”的作用而获名。其解剖特点:齿突原为寰椎椎体的一部分,发育中发生分离且与枢椎融合,所以,较易出现齿突缺如、中央不发育、寰椎与枕骨融合、寰枢融合等畸形和变异,并由此引起该区域不稳定而压迫脊髓。齿突根部较细,在外伤时易骨折而导致高位截瘫危及生命。
上颈椎损伤即指枕一寰一枢椎复合体任何结构损伤。
诊断思路
1.病史要点 患者有明显的外伤史,如车祸、塌方、高处坠落、躯干挤压伤等,寰枢椎部位疼痛,颈部僵直,活动受限。
2.查体要点 颈部可有畸形,皮下瘀斑,颈部痉挛,局部压痛和叩痛,骨折时,颈部屈伸和(或)回旋运动受限。颈椎骨折常可并发脊髓损伤,上颈椎损伤时易损伤延髓,导致呼吸、心跳等重要生命中枢功能障碍,故许多上颈椎损伤患者受伤后未转运至医院已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