塌陷性肾小球病(collapsing glomerulopathy,CG)又称特发性塌陷性肾小球病(ICG),是近10年来为大家逐渐公认的一个新的临床病理诊断。大多数学者认为它是特发性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IFSGS) 的一种严重类型,发病约占FSGS的4.6 %~15.5 %。其特征为肾小球毛细血管袢节段性或球性塌陷及不同程度肾小球上皮细胞肥大和增生,常常伴有明显的肾小管一间质的损伤。CG最初是在HIV患者中认识的,并称之为HIV相关性肾病(HIV-associatednephropathy ,HIV-AN),以后类似的肾损伤类型在非HIV感染患者陆续报道。早在1986年,Weiss等就报告6例严重肾病综合征的黑人患者,迅速进展到不可逆性肾衰竭和肾小球塌陷,其组织学类型与HIV.AN相似。在1991年,Foster等报告3例先天性免疫缺陷FSGS患儿,认为HIV-AN并不限于HIV感染人群。在1994年,Detwiler 等报告16例无HIV感染证据的CG患者,肾活检均表现类似于HIV-AN,他们首先引人“塌陷性肾小球病”的名称。目前,许多学者将这些无HIV感染证据的CG,又称之为特发性CG或特发性FS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