涎腺损伤和涎瘘 ( injury of salivary gland and salivary fistula )
别名: 涎腺损伤和涎瘘
解释 收起

概述:涎腺损伤及 涎瘘是涎腺疾病中的一类常见病。随着国家建设的发展,相应的工伤事故,交通事故等不断发生,因此面部外伤常为导致本病的一个重要因素。医源性又是另一重要因素。随着整形、美容外科手术的日益发展,如面部除皱术等的不当也可引起涎腺及 面神经损伤的并发症。上述损伤的发生不仅给患者生理功能造成损伤,在精神上也给患者带来极大痛苦,因此处理本症的是否得体,减少损伤到最小的程度,实为口腔颌面外科医生应尽的职责。     腮腺是涎腺中体积最大的腺体,有浅叶及深叶,左右各一,重20v30g,分泌浆液,腮腺与周围血管、神经等组织间的关系,牵连甚密。它位于面侧部,形似倒立的锥体,底在上,尖朝下,前后宽3v4cm,上下高约6cm,其上缘为颧弓,下界为下颌角的下缘,前缘为咬肌表面所覆盖,后上缘为外耳道的前下部分,并延伸到乳突尖。下颌角与乳突尖的部分腮腺浅叶为腮腺后下极,其直径约2cm,厚约1v2cm。有半数人的腮腺有副腺体,大多位于腮腺导管的上方,大小形状类似豌豆,副腺体有分支导管进入腮腺主导管,其组织结构与腮腺完全一致。腮腺导管解剖部位比较表浅,长约5cm,管径0.8v4mm不等,在腮腺前缘穿出,在颧弓下约1.5cm处与颧弓平行越过咬肌表面,并在咬肌前缘形成直角转向内侧,穿过颊脂垫及颊肌纤维,开口于上颌第二 磨牙牙冠相对的颊黏膜,开口处形成乳头状。了解了上述的解剖位置,在面部损伤时,位于面侧部的腺体及导管由于其解剖位置较其他部位暴露极易受到累及,造成唾液外流及形成腺体瘘及导管瘘。

1 临床表现 展开
2 病因和发病机制 展开
3 流行病学 展开
4 实验检查 展开
5 辅助检查 展开
6 诊断要点 展开
7 诊断与鉴别诊断 展开
8 预防 展开
9 治疗方案及原则 展开
10 并发症 展开
11 病程和预后 展开
12 相关药品 展开

上海医师在线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   沪ICP备1200562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