胫腓骨是常见的骨折部位,约占全身骨折的13.7% ,具有外伤严重、创口面积大、骨折粉碎污染严重、组织挫灭伤多的特点。胫腓骨骨折治疗的目的是恢复小腿的承重功能,纠正骨折端的旋转移位与成角畸形,避免影响膝踝关节的负重功能和发生关节继发性劳损。
胫骨的营养血管由胫骨干上1/3后外侧穿人,在皮质骨内走行一段距离后进入骨髓腔。胫骨干中、下段骨折时,营养血管易受伤,导致骨折远端供血不足,发生延迟愈合或不愈合。
胫腓骨、骨间膜与小腿筋膜形成四个筋膜问室:胫前间隙、外侧间隙、胫后浅间隙与深间隙。骨折后出血、血肿以及肌肉挫裂伤后肿胀使间隙内压力增高,受到筋膜限制时又可发生筋膜间室综合征,造成血液循环和神经功能障碍,严重者甚至发生缺血性坏死。在小腿骨折治疗中,必须注意防治。
诊断思路
1.病史要点
(1)直接暴力 :胫腓骨干骨折以重物打击、踢伤、撞击伤或碾轧伤等多见。暴力多来自小腿的前外侧,骨折线多呈横断形或短斜形,巨大暴力或交通事故伤多为粉碎性骨折。两骨折线常在同一平面,若为横断骨折,可在暴力作用侧有一三角形碎骨片,骨折后,骨折端多有重叠、成角、旋转移位。因胫骨前面位于皮下,所以骨折端穿破皮肤的可能极大,肌肉被挫伤的机会较多。如果暴力轻微,皮肤虽未穿破,但挫伤严重、血运不良,亦可发生皮肤坏死,骨外露发生感染。较大暴力的碾挫、绞轧伤可有大面积皮肤剥脱、肌肉撕裂和骨折端裸露。骨折部位以中下1/3较多见,由于营养血管损伤、软组织覆盖少、血运较差等特点,延迟愈合及不愈合的发生率较高。
(2)间接暴力:由高处坠落、旋转暴力扭伤或滑倒等所致的骨折,骨折线多呈斜形或螺旋形。腓骨骨折线较胫,胃=骨折线高,软组织损伤小,但骨折移位、骨折尖端穿破皮肤形成穿刺性开放伤的机会较多。骨折移位类型取决于外力作用的大小、方向、肌肉收缩和伤肢远端重量等因素。小腿外侧受暴力的机会较多,因此,可使骨折端向内成角,小腿重力可使骨折端向后侧倾斜成角,足的重量可使骨折远端向外旋转,肌肉收缩又可使两骨折端重叠移位。
2.查体要点 压痛是反映骨折存在部位的基本体征。儿童的青枝骨折,成人的腓骨骨折,有时尚可以负重行走,而固定且局限的压痛则警示骨折存在的可能性很大,必须摄X线片予以明确诊断。如已有局部异常活动,乃至出现成角和外旋畸形,则无需再查压痛,只需对合并症的征象加以查实,以及拍X线片了解骨折的特点。胫腓骨骨折直接合并神经损伤很少见,只在腓骨颈骨折时易合并腓总神经损伤。但是,每个胫腓骨骨折的患者必须记录踝节背伸、跖屈,足趾的背伸、跖屈以及足部皮肤感觉等神经系统的情况,了解有无前筋膜间室综合征发生的征兆以及是否发生石膏压迫腓总神经的情况。
胫腓骨骨干骨折直接合并血管损伤的可能性较小,但胫骨上端骨折发生血管损伤可能性较大。胫前动脉在该处穿过骨间膜,骨折时容易拉伤或被附近的骨折块损伤;另一处有可能损伤血管的部位是胫骨下端的骨折。无论什么部位胫腓骨骨折的患者,必须检查足背动脉和胫后动脉有无搏动。此外,还要检查其他有关血运的体征,如毛细血管的充盈、肌肉的收缩力、皮肤感觉及疼痛的类型等,并作详细的记录。软组织损伤的情况需仔细地估计,有无开放伤口,有无潜在的皮肤坏死区,在对预后的估计上均有重要意义。捻挫伤对皮肤及软组织均会造成严重的影响,有时软组织和皮肤损伤的真正范围要经过若干天才能确切判断。伤肢远端温暖以及足背动脉搏动未消失绝非供血无障碍的证据,有任何可疑时,均应行多普勒超声检测,必要时动脉造影。对小腿部位的肿胀应有充分的警惕,尤其是触诊,张力大、牵拉相关肌肉引起疼痛时,则应立即行骨筋膜室压力的检测,及时发现筋膜间室综合征并予以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