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青年上肢远端肌萎缩(juvenile myoatrophy of distal upper extremity),首先由日本学者平山惠造(1959)所描述,故又称平山病。 本病是一种良性自限性运动神经元疾病,在临床上与 运动神经元病 肌萎缩侧索硬化、脊髓进行性肌萎缩表现相似,但预后截然不同。发病年龄为青年,受累部位多为单侧上肢远端手部 肌肉,肌电图呈神经源性损害,病程呈良性,可自行停止。
临床表现:典型的表现为青春早期隐袭起病,且以男性多见,无明显原因,上肢远端肌肉肌肉,随病变进展逐渐出现相应肌群萎缩,多为单侧损害,部分也可表现为不对称性双侧损害。一般在发病后2~3年内,病情停止并可渐渐缓解。 多数病人有“寒冷肌肉分布广泛且两侧对称,但一般至少要随访观察1~3年,确切证实病情稳定不再进展时,方能完全排除。 本病病程良性,无肌肉可有细小肌束颤动,肌电图显示神经源性损害。 向井等(1985)发现14例下颈部至上胸部脊髓有局限性萎缩,并且患者头前屈时,该部硬膜囊显著牵拉致使颈髓过度伸展、受压,从而发生血循环障碍,故称本病为“屈颈性脊髓病”。 国内李作汉等(1994)报道22例,根据肌电图检测,受累肌肉27%有病理纤颤电位正锐波,64%有多相波增多,86%有平均电位时限延长,91%有平均电位增高,64%有募集形式的单纯相以及部分患者运动传导速度减慢,而感觉传导速度正常,认为脊髓前角细胞尤其是颈下段者受损最有可能。
实验室检查:脑脊液检查正常。血液常规及免疫学检查无明显异常发现。
其他辅助检查:肌电图呈神经源性损害。
【预后】
| 辅酶Q10 |
| 骨间肌和鱼际肌萎缩 |肌肉的失用性萎缩 |肌肉萎缩 |脊髓性肌萎缩 |肩胛带肌肉萎缩 |上肢无力 |手臂肌肉萎缩 |腰肌痉挛 |
上海医师在线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 沪ICP备1200562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