鳞状上皮癌 (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
解释 收起


    鳞状上皮癌(squamous cell carcinoma,SCC)是起源于表皮、皮肤附属器及复层扁平上皮黏膜角质形成细胞的恶性肿瘤。本病发生与以下因素有关:
   
    ①放射(紫外线照射、光化学治疗、电离辐射);
   
    ②致肿瘤性HPV感染(如:HPV-16、HPV-18型);
   
    ③化学致癌剂(如砷剂、芳香烃);
   
    ④免疫抑制(接受器官移植、HIV感染者);
   
    ⑤某些皮肤病(如慢性炎症、慢性感染及遗传性皮肤病,详见后文)等。
    其中,紫外线照射可损伤表皮DNA修复机制(如导致p53基因突变)和细胞免疫(如减少表皮郎格罕斯细胞数量),而成为本病发生的最为重要的起始因子和促进因子。本病的发生与紫外线累积照射剂量相关,日光f生角化是其最为重要的前驱病变(precursor lesions)。
诊断思路
   
    (一)临床特点
    1.本病多见于中老年男性,50~60岁为发病高峰,40岁以下较少见,男性多于女性,好发于曝光部位(如头颈部、手背),较少发生于外观正常的皮肤。
    2.最常见的前驱病变是日光性角化和鲍温病,也常发生于某些皮肤病变,其中包括高危型HPV感染、慢性炎症、烧伤瘢痕、慢性感染所致的持久不愈性溃疡、某些遗传性或先天性皮肤病等。
    3.本病皮损形态多样,初期损害表现为红色、质硬的浸润性斑块,上覆粘着性鳞屑,基底可活动。
    4.典型损害为皮色或红色、质硬的角化性丘疹或斑块,也可表现为光滑结节,或呈疣状、皮角样外观,损害迅速增大,中央发生溃疡,并固定于其下组织。肿瘤周围组织往往充血,边缘呈污秽暗黄红色。
    5.如生长在活动部位,如口唇或生殖器,往往表现为小溃疡,反复出现不易治愈。
    6.如引流区触及无痛性的肿大淋巴结常提示肿瘤转移。
    7.一般而言,高分化鳞癌常显示角化特征,表现为皮损中央有痂,边缘隆起,角化过度,触之质硬;而低分化鳞癌常无角化特征,表现为肉色的溃疡性丘疹结节,典型损害呈乳头瘤样或菜花样增生,中央坏死溃疡,组织脆弱易出血,触之质软。
   
    (二)病理特点
    鳞癌是侵袭性癌,可见癌组织向下生长,突破基底膜带并侵人真皮。呈不规则的团块状或束条状,由正常鳞状细胞和非典型的鳞状细胞组成,前者分化好,有的形成角质细胞,而后者分化不好,即所谓癌细胞。已分化的鳞状细胞胞体较大,呈多边形或不规则形,胞质丰富,部分胞质透明呈空泡化,有细胞间桥,胞核大小及染色深浅不相同,并见巨核、多核和有丝分裂象。由于癌细胞是向角化方向分化的,常见角珠及较多角化不良细胞。未分化或低分化的鳞状细胞胞体较小,无细胞间桥,呈梭形,胞质很少,核深染,有较多不典型有丝分裂象,其中无角化不良细胞。
    为制定治疗方案及判断预后,除观察未分化细胞比例外,尚需测量肿瘤直径、浸润深度,判断组织学类型,观察肿瘤细胞异型程度及有无神经周围受累等。通常采用Broders提出的未分化癌细胞所占的百分比将鳞癌分为
    Ⅳ级,但须结合癌细胞的非典型程度与损害的侵袭程度进行分级。
   
    Ⅰ级鳞癌:其中所含的非典型鳞状细胞低于25%,癌组织向真皮侵犯,不超过汗腺水平,癌细胞团块边缘在一些部位可见基底细胞排列尚完整,而在另一些部位则排列紊乱,甚至没有基底细胞。此时癌细胞与周围的间质无明显分界,癌组织的细胞排列不规则,大小不等,有不少角珠。有的中心部位已完全角化,有的仅部分角化。在癌组织周围的真皮内有明显的炎症反应。特别在形成溃疡时更为明显。I级鳞癌一般不发生转移。
   
    Ⅱ 级鳞癌:癌组织向下侵犯,达到真皮深层。癌细胞团块与周围间质的境界不清,非典型鳞状细胞较工级为多,约25%~50%,角化情况轻,仅有少数角珠,其中心多见角化不全。周围的炎症反应较I级为轻。
   
    Ⅲ级鳞癌:有大量的非典型鳞状细胞,约50%~70%,角化情况不明显,或根本见不到。不见角珠,可见个别角化不良细胞。胞核不典型,有丝分裂象显著,周围炎症不明显,说明组织对癌细胞的反应已不强。
   
    Ⅳ级鳞癌:几乎整个癌组织的细胞均为非典型鳞状细胞,且无细胞间桥。有丝分裂象多,已完全看不到角化隋况,如癌细胞呈梭形时,常呈旋涡状排列。此时鳞癌已很难与肉瘤鉴别。

1 诊断与鉴别诊断 展开
2 治疗方案及原则 展开
3 病程和预后 展开
4 诊断依据 展开
5 相关课件 展开

上海医师在线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   沪ICP备1200562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