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科曾在结核病治疗史上占据重要作用,随着结核病进入药物治疗时代,外科治疗开始进入低谷,但结核病治疗中的耐药难题,又凸显出外科手术的价值。撰文 | 田栋梁近日,《中国耐多药和利福平耐药肺结核外科治疗专家共识(2022年版)》(下文简称“专家共识”)在2023年第二期《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上正式发表。时隔30年,中国肺结核外科治疗再次迎来专家共识的发布。在缺乏有效抗结核药物的年代,外科手术曾是肺结核的重要治疗手段,而随着有效的抗结核化疗药物上市,肺结核治疗进入内科药物治疗为主的年代。到20世纪90年代后,耐药成为结核病防治工作中的突出难题,不仅治疗费用高,而且治愈率低。此时,被遗忘已久的外科治疗才又逐渐受到关注。...
作者:杨清源 瞿介明单位: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 上海市呼吸传染病应急防控与诊治重点实验室引用本文: 杨清源, 瞿介明. 呼吸感染性疾病诊治年度进展2022 [J] . 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 2023, 46(2) : 168-171. DOI: 10.3760/cma.j.cn112147-20221110-00890.摘要在过去的一年里,新冠疫情仍肆虐全球,疫情防控任重道远。即便如此,呼吸系统感染性疾病领域依旧陆续公布和发表了多项重磅研究。本文将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社区/医院获得性肺炎、结核病、其他呼吸道病毒感染等方面,对2022年度(2021年10月1日至2022年9月30日)呼吸系统感染性疾病领域发表的重要研究进行盘点和总结。...
维生素D的主要作用就是促进肠道对钙、磷的吸收,孩子缺乏维生素D,就会出现佝偻病,成人缺乏维生素D,就会出现骨软化。这是我们对维生素D的传统认识。但近年来发现,维生素D还能调节免疫,有抗感染、抗肿瘤的作用,与众多疾病的发生和预后都有关,比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高血压、自身免疫病、结核病、皮肤病,以及乳腺癌、结肠癌、前列腺癌等肿瘤。有人推测,如果把血清25-羟维生素D的水平提高到50ng/ml以上,可以使佝偻病和骨软化的发病率降低100%,各种肿瘤发病率降低75%,Ⅰ型糖尿病发病率降低80%,Ⅱ型糖尿病发病率降低50%,各种骨折发病率降低50%,心肌梗死发病率降低50%,孕妇先兆子痫发病率降低50%,剖宫产的比例降低75%。...
尊敬的各位同道: 结核病是由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引起的重要传染病,患病率高,社会负担重。2021年世界卫生组织全球结核病报告显示,2020年全球估算新增结核病病例约990万,每10万人中约有127例患病。结核病患者常常以呼吸道疾病表现为主,估计有超过50%的结核感染者到综合医院首诊就医。建设综合医院结核病诊治能力是提升结核病防治水平的首要任务。为了进一步促进综合医院与结核病专科医院医师相互交流,提高结核病的诊疗水平,规范诊疗流程,同时提高医师临床科研与写作能力,由中华医学会杂志社、《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编辑委员会主办并策划的“...
作者:中华医学会结核病学分会通信作者:杨松,重庆市公共卫生医疗救治中心;唐神结,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胸科医院北京市结核病胸部肿瘤研究所引用本文: 中华医学会结核病学分会. 结核病免疫治疗专家共识(2022年版) [J] . 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 2022, 45(7) : 651-666. DOI: 10.3760/cma.j.cn112147-20220215-00120.摘要结核病患者普遍存在免疫功能异常,机体的免疫状态和结核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密切相关。目前临床医生对结核病的免疫治疗认识明显不足。为推动我国结核病免疫治疗新方法的应用,最大程度使结核病患者获益,中华医学会结核病学分会制定《结核病免疫治疗专家共识(2022年版)》。本共识对结核病的免疫学发病机制、免疫治疗适宜人群和免疫治疗目的分别进行了阐述,并对常用免疫治疗制剂的应用提出了推荐意见(引用证据),对其使用方法、不良反应和注意事项分别说明,以期为临床医生进行结核病免疫治疗提供参考。...
病情播报 2岁余男童,以“发热、发现颈部淋巴结肿大2月余”入院。入院前2月余无明显诱因出现发热,体温最高39℃,同时发现右侧颈部淋巴结肿大,约鸡蛋大小,质硬,活动度欠佳,无压痛,无红肿破溃,外院予阿奇霉素、阿莫西林等治疗效果欠佳。入院前3天再次查颈部超声提示“淋巴结内条状钙化”,72小时PPD试验(++),T-SPOT阳性。入院后行淋巴结穿刺活检,病理回报“淋巴结结构破坏,其内见弥漫分布大小不一的肉芽肿结节,部分为干酪样坏死,特殊染色可见2根结核杆菌,淋巴结肉芽肿性炎,符合淋巴结结核”,诊断为淋巴结结核,予利福平、异烟肼及吡嗪酰胺抗结核治疗。患儿体温恢复正常,淋巴结肿大较前变化不著。...
本文原载于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 2021,44(4) : 380-382. DOI: 10.3760/cma.j.cn112147-20210120-00060例1 女,51岁。2016年12月因“间断咳嗽伴胸闷2年”于当地医院行胸部CT(图1, 2, 3, 4),提示双肺弥漫性病变伴右侧胸腔积液,抗感染治疗无好转。2017年2月转诊至上级医院住院,行血常规、肝肾功能、ESR、C反应蛋白及肿瘤标志物等检查结果未见异常,结核菌素斑点试验(T-SPOT)阴性。胸腔积液检查:李凡他试验阳性,细胞数为2 60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