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弗勒综合征(Löffler或Loeffler syndrome),亦称单纯型嗜酸性粒细胞肺炎或单纯型嗜酸性粒细胞肺浸润或单纯型肺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是肺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的5个类型之一。1932年,Löffler首先报道4例,故称为该征。1938年,Müller亲自吞食蛔虫卵证实本病乃是蛔虫的蚴虫通过肺脏而引起的。1952年,Croften等总结大量病例,将其归为肺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的5个类型之一。该症的5个类型是:
①单纯型肺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或Löfflerr综合征;
②迁延型肺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
③伴有哮喘的肺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
④热带肺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
⑤ 多发性结节性多动脉炎。
目前认为,本征是由于肺泡部位对某些寄生虫或药物等的暂时过敏反应所致。常见的过敏原有寄生虫和药物。寄生虫如蛔虫、圆线虫、毛鞭虫、牛绦虫、肝吸虫、肝包虫、钩虫、华支睾吸虫、肺吸虫等。其中以肠蛔虫最为常见。肠内蛔虫卵孵化后,经肠系膜淋巴系统和肝门静脉系统回流入肺,数日后蚴虫穿过肺毛细血管移行入肺泡,引起肺浸润和相应的呼吸系统症状。后蚴虫上行至会厌,被宿主吞咽后完成其生活周期,以成虫阶段寄生于肠道内。由此可知,肺实质的浸润是蛔虫的蚴虫引起的过敏性炎性渗出性表现,而且是自限性的,不留持久性的肺损害。肺浸润一般于2~3周内吸收,而蛔虫卵则要在蚴虫被吞咽后2个月才能在粪便中发现。药物也是引起该综合征的重要原因。文献报道,能引起该征的常见药物有对氨基水杨酸、青霉素、呋喃妥因、甲氨蝶呤、抗结核药、磺胺类药和非类固醇类消炎药等。药物引起的主要是通过I型变态反应发病。晚近报道,
Ⅲ型变态反应,即抗原、抗体复合物在肺及细支气管表面致敏后,也可以发生本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