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性骨折 ( open fracture )
解释 收起

 
    开放性骨折指覆盖骨部位的皮肤或黏膜破裂,骨折处与外界相通。开放性骨折病理变化更加复杂,治疗更为困难。开放性骨折和闭合骨折的根本区别就在于骨折处与外界相通,给骨折带来了感染的危险,开放性骨折的治疗必须建立在防止感染这一基础上。防止开放性骨折发生感染最根本的措施是清创术,在此基础上采取简单有效的手段固定骨折开端、闭合伤口或消灭创面。开放性骨折的治疗既要保证骨折的愈合,又要避免伤口的感染,还要尽快地恢复肢体的功能,这一直是创伤骨科的难题。早期治疗的正确与否对预后有重要影响。这类损伤若早期处理不当,会给以后的治疗带来很多困难,甚至会造成肢体严重残废。
诊断思路 
    1.病史要点 细询问病史、了解创伤的经过、受伤的时间和性质、急救处理的情况等。 
    2.查体要点
    (1)注意合并伤:要有整体观念,不能只顾骨折局部及软组织伤口,而忽视身体其他部位可能合并发生的脏器损伤。因此应首先尽快地对伤员进行全面检查,监测生命体征的变化,以免漏诊误诊,优先处理致命伤,遇有休克要及时防治。
    (2)确认开放骨折的伤口情况:要全面认识局部损伤的特点、程度和污染状况;既要看到开放伤口的大小,又要看到皮肤闭合部分损伤的范围;既要弄清伤口的形状,也要弄清损伤的性质(如擦伤、穿破伤、撕脱伤、碾挫伤等);既要明确皮肤本身的情况,也要明确骨折和伤口的关系;既要认识到开放伤口形成后的表现,还要推溯形成开放骨折的实际过程(骨折穿破皮肤的通路,外力造成开放骨折时对皮肤的影响等)。
    (3)肢体的血管和神经损伤情况:查看伤口局部后,不能忘记还要对受伤部位远侧肢体的血供和神经支配状况进行详细检查。桡动脉、尺动脉、足背和胫后动脉等的搏动减弱或消失提示主要动脉的损伤。肢体末端的感觉消失和关节运动乏力则提示重要神经的损伤。充分了解肢体的血管和神经损伤情况有助于治疗计划的制定。 
     
    开放性骨折(open fracture)是由于骨折端与外界相通,创口已污染,处理的关键是彻底清创,使之转变为接近无菌的创面。防止感染将其转化为闭合性骨折,为组织修复和骨折治疗创造有利条件。若处理不当,创口感染,将延长治疗时间,影响肢体功能恢复,严重时致肢体残废甚至危及生命。
    Gustilo根据开放性骨折的损伤机制,软组织损伤程度、骨折情况及污染程度而将其分为三大类:
   
    一、I型开放性骨折伤口不足1cm,一般为比较干净的骨刺穿伤。软组织损伤较轻微,皮肤无碾挫。骨折较简单,为横断或短斜形,无粉碎。
   
    二、
    Ⅱ型开放性骨折伤口超过1cm,软组织损伤较广泛但无撕脱伤,形成组织瓣。软组织有轻度或中度碾挫,伤口有中度污染,骨折呈中度粉碎。
   
    三、
    Ⅲ型开放性骨折软组织损伤较广泛,包括肌肉、皮肤及血管神经损伤,有严重污染。此类损伤多为高速高能量外伤所致,常造成粉碎及不稳定骨折。

1 辅助检查 展开
2 治疗方案及原则 展开
3 预后评价 展开
4 病程和预后 展开
5 最新进展 展开
6 诊断标准 展开
7 疗效判断标准 展开
8 诊断依据 展开
9 相关课件 展开
10 分型 展开

上海医师在线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   沪ICP备1200562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