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排斥反应(acute rejection,AR)是临床上最常见的排斥反应,其发生率大约30%~40%,近年来,随着各种新型免疫抑制剂广泛使用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大大下降,大约在25%。急性排斥反应大多数是T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反应。
急性排斥反应典型的组织学改变是小管间质单核细胞浸润、水肿、出血及小管炎。早期细胞浸润以管周毛细血管多见,随着病情进展,浸润细胞呈弥漫性分布。浸润细胞以T细胞、淋巴母细胞、巨噬细胞为主。早期急性细胞性排斥反应CD4+T淋巴细胞多见,尤其多见于血管周围,而CD8+T淋巴细胞则在中晚期急性排斥反应中多见。炎性细胞浸润形成的小管炎被认为是急性排斥反应可靠的标志性表现。小管基膜可见局灶性补体C3沉积,常呈线状分布。
动脉内膜炎是急性排斥反应的另一个特征性表现。主要表现为微动脉、小动脉的内皮下单核细胞浸润,常伴有内膜水肿、内皮细胞肿胀和变性,严重时可见纤维蛋白沉积于内膜和血管壁上。更严重的血管损害是坏死性动脉炎,动脉内有血栓形成。动脉内膜炎进一步发展可出现内膜纤维化。血管壁可见纤维蛋白原、IgM、C3、C1等沉积。
急性排斥反应时肾小球常无特征性病变,急性肾小球病变很少被发现,表现为细胞增多、内皮细胞肿胀增生、单核细胞从肾小球滤过,少数移植肾可见轻度系膜细胞增殖和节段性双轨。肾小球内可见IgM 或IgG、C3、C1沿毛细血管袢内皮细胞呈半线状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