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决策分析
患者为65岁男性,3月余前行胃镜体检提示胃底粘膜病变,病理:胃底中-低分化腺癌。患者既往有开腹早期肝癌切除病史。经MDT讨论,考虑患者病灶位于胃底,且胃癌早期,遂拟行腹腔镜下胃大部切除术伴胃空肠吻合术(双通道吻合)。
手术规划
(术后标本图+术后造影图)
预后及随访
患者手术顺利,术后未出现吻合口出血、吻合口瘘、反流性食管炎等常见并发症。随访至今近1年期间,各项肿瘤指标正常,腹部CT等亦未见肿瘤复发转移证据。
胃癌的手术方式主要包括远端胃癌根治术、全胃根治性切除术以及近端胃癌根治术等,而具体选择何种方式,主要由胃癌的肿瘤位置和分期决定。日本胃癌治疗指南认为,近端胃癌根治术适用于早期近端胃腺癌(胃上三分之一)或肿瘤大小小于4cm的食管胃交界处腺癌患者。
而据《2020版近端胃切除消化道重建中国专家共识》推荐,近端胃切除术的适应证为:早期胃上部癌,切除后保留远端1/2以上的残胃。对于长径≤4 cm食管胃结合部癌和T2~T3期胃上部癌,可根据具体情况作为研究性手术开展,不作常规推荐。须注意,除了肿瘤学根治的要求外,残胃的大小也是行近端胃切除术需要评估的指标。通常,近端胃切除术至少需要保留1/2的残胃。虽然在手术适应症上二者尚未完全达到统一,但都充分肯定了近端胃癌根治术在早期近端胃癌中的重要价值。较全胃根治术相比,近端胃癌根治术由于保留了部分胃功能可以避免例如体重减轻、倾倒综合征和贫血等胃切除术后综合征的发生,但是由于其破坏了原有的贲门抗反流结构,病人术后易出现不同程度的反流性食管炎症状。因此,近端胃癌根治术的患者选择何种消化道重建方式是该术式的重点和难点。除了经典的远端残胃与食管吻合,近年来也出现了食管管状胃吻合、双肌瓣吻合(Kamikawa吻合术)、间置空肠以及双通道吻合等重建方式。
常见的胃癌消化道重建方式
A:全胃切除术+食管空肠Roux-en-Y吻合术
B:近端胃切除术+双肌瓣吻合术
C:近端胃切除术+双通道重建术
腹腔镜近端胃切除双通道重建技术首次于2014年提出。该术式在保留胃十二指肠原有生理通道的基础上增加了空肠路径。根据相关专家共识和文献报道,其技术要点为:完成食管空肠Roux-en-Y吻合后距食管空肠吻合口远端45~50 cm处行肠吻合,距离食管空肠吻合口10~15 cm处行空肠与残胃前壁侧侧吻合。因食物可以通过残胃与空肠两种路径流向远端空肠,故称为双通道吻合。
其优势在于:1)残胃有储存和消化食物的功能,部分食物可以通过十二指肠,延长了食物在消化道停留的时间,使食物与消化液更充分的混合,利于营养吸收;2)进食后残胃的扩张也可增加病人食量;3)食物在残胃中停留可诱导胃泌素的分泌,有效降低倾倒综合征的发生率;4)有利于胃肠道激素的平衡,增加铁和维生素B12的吸收;5)双通道重建对残胃容量要求不高,可以适用与胃切除过多、不适合做食管-残胃吻合的病人,这扩大了适用范围。
一项纳入64例近端胃癌病人的队列研究表明,双通道重建组和食管-残胃吻合组在围手术期安全性和3年总生存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两组病人术后反流性食管炎发生率分别为8.0%和30.8%。在另一项Meta分析中,双通道重建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的统计分别为:反流性食管炎(9.6%)、吻合口狭窄(3.5%)、吻合口漏(3.9%)和胃排空障碍(39%)。而空肠间置作为重建方法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反流性食管炎(13.8%)、吻合口狭窄(11.3%)、吻合口漏(4.1%)和胃排空障碍(41.5%)。这提示了双通道重建技术在术后消化道重建的众多方式中并发症较少、效果较好。值得注意的是,目前主流的另一种重建方式——双肌瓣吻合被认为也可以达到同样的效果且在术后生活质量上具有一些独特优势,只不过双肌瓣吻合操作复杂,对缝合技术要求较高,手术时间长,且对残胃容量要求更高,这些限制了双肌瓣吻合的应用开展。
但是,双通道重建仍存在一定不足,它需要三次吻合术(食管空肠吻合术、胃空肠吻合术和空肠空肠吻合术),较多的吻合口容易导致吻合口瘘风险增加。并且,残胃食管间置空肠后随体位变化难以达到理想的双流出道蠕动模式,这使其存在胃-十二指肠生理通路废用缺陷。因此,为使食物能够按手术设计经双通道排空并长期维持,在胃空肠吻合口的角度、位置、吻合口大小等方面还需要不断探索。
本文仅供医疗行业专业人士学习使用
[1] 王林俊,李铮,徐泽宽.早期胃癌行近端胃切除术消化道重建的争议与共识[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22,42(10):1110-1115.DOI: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2.10.07.
[2] 王子健,鲁意迅,王鑫鑫,陈凛.近端胃切除术双通道重建研究进展[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22,42(07):823-825. [J]. 中华腔镜外科杂志:电子版, 2019, 12(5):5.
[3] Hirata Y, Kim HI, Grotz TE, Matsuda S, Badgwell BD, Ikoma N. The role of proximal gastrectomy in gastric cancer. Chin Clin Oncol. 2022 Oct;11(5):39. doi: 10.21037/cco-22-82. PMID: 36336898.
[4] Japanese Gastric Cancer Association Japanese gastric cancer treatment guidelines 2018 (5th edition) Gastric Cancer. 2021;24:1–21.
本文作者
小提示:87%用户已下载掌上医讯App,更方便阅读和交流,请扫描二维码直接下载App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掌上医讯”,版权均归掌上医讯所有,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凡是本网站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仅作分享,文章观点不作为掌上医讯观点,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联系电话:0532-677737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