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微博上一则 # 杭州女白领咳了小半年竟是因为这些习惯 # 的新闻引发网友热议。到底是怎么回事?与你一同了解一下。
据报道,王女士从今年 1 月份开始反反复复咳嗽 4 个月,伴有咽痒、清嗓子等症状,历经内科、外科等专科就医,使用过西医、中医等方法治疗,症状一直没有缓解。
进一步了解到,该女子日常的饮食、作息不规律,时常会出现极端性的暴饮暴食,每天饮用三杯咖啡以上,引致食道压力降低,喉镜检查发现其喉喉部黏膜水肿、增厚且喉腔内可见较多黏性分泌物。因此考虑为喉咽返流性疾病,给予相应治疗后患者咳嗽症状方才得以缓解。
成人咳嗽通常按时间分为三类,包括急性咳嗽(<3 周)、亚急性咳嗽(3~8 周)和慢性咳嗽(>8 周)。研究报道慢性咳嗽患病率为 2.0%~28.3%。国内慢性咳嗽患者以 30~40 岁年龄段最多,男女比例接近;而欧美国家以 50~60 岁年龄段最多,且女性比例明显高于男性。咳嗽变异性哮喘(cough variant asthma,CVA)、上气道咳嗽综合征(upper airway cough syndrome,UACS)/鼻后滴流综合征(postnasal drip syndrome,PNDS)、嗜酸粒细胞性支气管炎(eosinophilic bronchitis,EB)、变应性咳嗽(atopic cough,AC)、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GERD)是慢性咳嗽的常见病因,占 70%~95%。
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GERD)是一种与胃十二指肠内容物逆行进入食管和/或邻近器官相关的慢性疾病,能够导致多种症状,伴或不伴有组织损伤。2006 年蒙特利尔共识根据反流影响的部位将 GERD 分为食管症状综合征和食管外反流综合征。
生理情况下,机体通过食管-胃抗反流屏障(包括食管下括约肌、膈肌脚、膈食管韧带、食管与胃底之间的锐角等结构和功能)、食管廓清作用(食管蠕动排空、唾液冲刷及碱性中和)、食管黏膜屏障(唾液、复层鳞状上皮、黏膜下丰富血供)等机制避免发生胃食管反流。因此,GERD 的病理生理和病因是多方面的,抗反流屏障完整性受损、食管下括约肌功能障碍是其中非常重要的因素。
GERD 患者上食管括约肌(upper esophageal sphincter,UES)压力过低的现象比较普遍(约达到 50%),研究显示咽喉反流(laryngopharyngeal reflux,LPR)和反流性哮喘(gastroesophageal reflux related asthma,GERA)的 UES 压力明显低于典型 GERD 患者。
多项研究指出,上、下食管括约肌的压力降低以及食管下括约肌的松弛可能导致咽喉反流和微吸入,从而参与食管外症状乃至并发症的发生。GERD 相关的微吸入可能导致持续的炎症损害肺组织,进而导致亚临床肺损伤和分子和纤维增生反应,从而影响特发性肺纤维化、系统性硬化症、哮喘和慢阻肺等疾病。
多数情况下消化道、气道等反流通道的酸暴露是导致症状和体征的主要原因。咽喉-气道的敏感性较食管更高,咽喉和气道没有食管的吞咽和继发性蠕动功能,没有唾液的冲刷与中和机制,并且缺乏碳酸酐酶,对反流物的抵抗能力和清除能力均弱于食管。
有慢性呼吸道症状的患者,如慢性咳嗽、鼻炎和哮喘等通常合并气道高反应性,咽喉气道本身存在的高敏感或易感状态进一步降低了反流事件导致 GERD 症状和并发症的阈值。通过影响上皮通透性,GERD 可能增加气道黏膜下层过敏原和病原体的暴露,从而增加气道炎症和哮喘恶化的风险。
此外,由于迷走神经分支同时支配食管远端、咽、喉、气管以及支气管等部位,因此,当胃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刺激前述其中的一个部位,如远端食管时,可能会激发该神经反射通路,而导致其他部位出现症状,如咽痒、咳嗽、清嗓、咽部分泌物增多等呼吸道症状。
综上所述,GERD 可能通过微量吸入、迷走神经介导的食管-支气管反射、食管运动功能失调、自主神经功能失调与气道神经源性炎症等途径引致咽喉-气道炎症,进而引起哮喘、慢性咳嗽和慢性咽喉炎症状。除胃酸反流以外,部分患者还与弱酸或弱碱等异常非酸反流(如胆汁反流)有关。
胃食管反流性咳嗽(gastroesophageal reflux-related cough,GERC)为慢性咳嗽的常见病因 。由于涉及多学科,GERC 的诊治在慢性咳嗽常见病因中具有难度。
治疗包括调整生活方式、药物治疗、心理调理、内镜下射频治疗和腹腔镜下抗反流手术。
首先,GERD 作为一种慢性疾病,其基础治疗方法是疾病健康宣教、调整生活方式、改变饮食习惯。例如,饮食上宜少量多餐,忌暴饮暴食,不宜过饱;避免烟、酒、咖啡、巧克力、酸食和过多脂肪,尤其是晚餐后避免进食前述食物;避免餐后即平卧,卧时床头抬高 20~30 cm;裤带不宜束得过紧,避免各种引起腹压过高状态等等。
其次,药物治疗是治疗 GERD 的主要方法,包括质子泵抑制剂(PPI)、钾离子竞争性酸阻滞剂(P-CAB)、H2 受体阻滞剂(H2RA)、促胃肠动力药和胃黏膜保护剂等。
对于经抗反流治疗效果欠佳或无效的 GERC 患者,应考虑原因包括:治疗药物的剂量及疗程是否足够,是否存在非酸反流、非反流或其他复合病因等,并且可考虑进行食管反流监测以筛查潜在的无效的原因。需要注意的是,单倍剂量 PPI 治疗无效时,加大 PPI 治疗剂量可能有效;使用某种 PPI 治疗无效时,换用其他的 PPI 可能有效。有研究发现,PPI 可使胃排空时间延迟 15%~40%,促胃肠动力药可减轻此效应,因此 PPI 与促胃肠动力药联合应用,其疗效优于单纯 PPI。
对于药物治疗失败或反复复发的 GERC 患者,需要谨慎选择腹腔镜胃底折叠术或内镜下抗反流手术等抗反流手术,必要时咨询相关专科医生共同研究治疗方案。因术后并发症及复发等问题,对手术指征应严格把握。
在符合以下手术指征的情况下,可考虑进行手术治疗:(1)GERC 诊断明确,抗反流治疗有效,但患者长期用药依从性差,有手术意愿;(2)抗反流药物治疗无效,但是通过多种客观检查手段确定存在反流,或存在解剖学异常,且症状与反流有关。本文作者:南方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 副主任医师 张达成
策划:fufu[2]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 (GERD): a chronical disorder. 2022.[3]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 in Idiopathic Pulmonary Fibrosis: Viewer or Actor? To Treat or Not to Treat?. Pharmaceuticals, 2022.[5]中国胃食管反流病多学科诊疗共识 2022(一).
小提示:87%用户已下载掌上医讯App,更方便阅读和交流,请扫描二维码直接下载App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掌上医讯”,版权均归掌上医讯所有,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凡是本网站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仅作分享,文章观点不作为掌上医讯观点,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联系电话:0532-677737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