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永全    男    汉族 1973年11月出生

职称:主任医师、教授

专业:内科

单位:第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个人感言
用真心换取信任,用微笑消除隔阂。
推荐理由

他始终心系患者,想患者之所想、急患者之所急,待患者如亲人,在工作中始终坚持患者至上、微笑服务。他注重用高尚的医德、良好的医风、过硬的医术,践行救死扶伤的医者准则;他注重对患者的健康教育和生活指导,他教书育人、甘为人梯。

先进事迹

时永全,第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消化内科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1996年毕业于第四军医大学临床医疗专业,获医学学士学位。1999年和2002年先后毕业于第四军医大学内科学专业,获医学硕士和医学博士学位。2006年6月至2009年5月在加拿大多伦多大学西奈山医院留学。目前担任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委员兼秘书、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肿瘤协作组副组长、中华医学会内科学分会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协会消化病学专家委员会委员、陕西省医学会消化内科分会常委兼秘书、陕西省医学会肝病学分会委员、陕西省食品安全专家委员会应急处置委员会副主任、陕西省规范医疗服务项目价格管理工作医疗技术专家组成员等。

一、坚持患者至上、微笑服务

时永全同志热爱本职工作,长期奋战在临床第一线。心系患者,想患者之所想、急患者之所急,待患如亲,在工作中始终坚持患者至上、微笑服务。在门诊工作中,主动要求限号,保证每次只接诊15-20人,使得每位患者都有比较充足的时间与医生交谈,有效抵制“排队3小时,看病3分钟”。注重认真倾听患者诉说,对患者的疑问一一进行耐心解答。能够采取换位思考的方式与患者沟通,始终保持微笑服务。注重对患者的健康教育和生活指导,消除不良生活习惯对疾病治疗和转归的有害影响,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显著提高了治疗效果,受到了患者的一致好评。在病房工作中,主动放弃周末和节假日休息时间,坚持每天早晚两次查房。遇到患者和家属对病情不理解的,总是不厌其烦地沟通、交流和解释。遇到住院患者有紧急情况,随叫随到。注重对出院患者的追踪随访和管理,积极指导院外生活和治疗,有效促进了患者向社会和家庭的回归,为患者和国家节约了大量医疗经费,受到了患者和家属的高度赞扬。注重用高尚的医德、良好的医风、过硬的医术践行救死扶伤的医者准则。自我要求严格、对下级医生要求严格,多次拒收患者及家属的请托和红包。积极学习专业技术知识,努力提高业务水平,开展了多项临床新技术和新业务,使得医疗质量持续提高。

二、刻苦钻研、科技成绩突出

重视科学研究,主攻方向为肿瘤早期诊断与综合治疗以及慢性肝病及其并发症的防治。自1996年起开始进行胃癌化疗耐药的相关研究,建立了5株胃癌耐药细胞系,为研究胃癌耐药机制和寻找耐药逆转制剂提供了良好的细胞模型;克隆了我国第一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肿瘤耐药相关分子MGr1-Ag,分离并向国际基因库登录了其编码基因;发现MGr1-Ag通过调控药物转运和细胞凋亡信号两种途径促进胃癌耐药的发生;治疗针对MGr1-Ag的单克隆抗体,证实该抗体能够逆转胃癌细胞的化疗耐药。以上述研究为主要内容的博士学位论文先后获得全军优秀博士学位论文、陕西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和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进一步借助现代分子生物学和蛋白质组学技术发现了一个包含120余个分子的胃癌耐药相关分子群,阐明了其中多个分子调节胃药耐药的机制。相关研究先后获得陕西省科学技术一等奖和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在国际上率先提出粘附分子促进肿瘤血管生成的观点,阐明了相关信号通路,并发现肿瘤血管生成相关分子对胃癌的发生具有较高的预警价值。成功分离了胃癌干细胞,初步明确了胃癌干细胞的标志分子,阐明了微小RNA分子miR-17-92对胃癌干细胞自我更新的调控作用,并发现外周血miR-17-92水平可以作为胃癌的诊断标志物,为胃癌诊断试剂盒的研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此项研究获得陕西省科学技术一等奖。

积极探索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经肝动脉回输治疗失代偿期肝硬化的新技术,明确了其适应症和禁忌症,经过对500余例患者的临床应用和观察,证实该技术可有效延长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的生存期,为缓解我国肝移植供肝缺乏的紧张局面、降低患者和国家医疗支出做出了有益的贡献。相关研究获得军队医疗成果一等奖。

先后承担国家973课题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5项、陕西省科技创新统筹工程重点项目1项、校院课题2项,总经费近1000万元。在Oncogene、Journal of Immunology、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ancer等国际专业期刊发表SCI论文90余篇。作为主要完成人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2008-4)、陕西省科学技术一等奖2项(2012-6,2007-2)、军队医疗成果一等奖1项(2009-4)。荣立个人三等功1次。

三、教书育人、甘为人梯

先后参与了五年制、七年制、八年制和护理专业的消化内科学、临床营养学教学工作。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启发式和问题导向式教学,加强与学生互动,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提高了教学效果。常年参与见习生、实习生、进修生和规范化培训医师的临床带教工作,借助实际病例进行教学查房,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指南结合前沿,受到了学生和医师的广泛好评。

作为研究生导师,以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精神,呕心沥血、噂噂教导。既注重教授知识又注重培养思维,既注重传授技术又注重育人育才。对学生在生活上尽心关怀,尽最大努力帮助学生解决困难,比如找房子、亲属看病等;在工作上严格要求,督促研究生们不断提高自我要求和自我追求。对科学研究工作一丝不苟、态度严谨,注重对实验数据的详尽分析,带领学生充分领略科学研究的乐趣。近5年来,先后指导、辅导研究生近20名,每一个研究生都已经以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至少一篇。有2人代表中国参加德国林岛诺贝尔奖大会、1人赴美国参加国际学术大会、2人赴美国相关研究结构留学、1人获全国消化病学术年会优秀论文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