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奖医师

职称:主任医师
职务:重症监护科主任
单位:广东省中医院
张敏州: 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国医大师邓铁涛教授学术思想继承人。
广东省中医院胸痛中心医疗总监,重症医学大科主任,国家卫计委临床重点专科学科带头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二五”重点专科重症医学全国协作组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中西医结合医师分会副会长兼心脏介入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重症医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广东省医师协会中西医结合医师分会名誉主任委员。
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论文100多篇,SCI收录20篇,主编专著5部;主持国家和省部级课题8项;获省部级(全国一级学会)科技成果奖15项;国家新药发明专利1项;主持全国多中心临床研究4项;培养博士研究生13名、硕士研究生28名;荣立广东省抗击非典一等功。
一、敢为人先,抗非突出贡献
张敏州是一名西医,在中医院从事中西医结合工作已有19年。一直以来得到我国中西医结合的领军人物陈可冀院士的关心、支持、帮助和具体指导。“不步别人后尘,走一条全新道路”的想法,多年来一直支撑着张敏州不懈探索。作为一个新成立的科室,张敏州被聘为重症医学科主任、心脏中心副主任,带领团队从零开始,一步一个脚印,张敏州主任提出了“团结奋进”,“以心肺重症为核心,以优质服务感动患者,以临床疗效驱动发展”的理念。他重视人才,培养硕士、博士生30多人。为医院输送各级领导20余人,培养了一批危急重症人才;他重视技术引进和创新,在国内中医系统中最早开展心脏病介入治疗,填补行业多项空白。18年来,带领ICU 13次被评为“广东省中医院最佳集体”,护理团队2次获 “广东省优秀护理集体”称号,全国青年文明号创建单位。
在2003年抗击“非典”的战斗中,张敏州主任带领ICU经受住了最严峻的考验,全科人员不畏艰险、前赴后继,出色的完成了救治非典重症病人的艰巨任务。在抗非胜利时刻,主编出版了国内第一部ICU抗非纪实《疾风劲草》。张敏州主任荣立广东省抗击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一等功,广东省优秀共产党员,全国防治非典型肺炎工作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重症医学科被评为广东省抗击非典模范集体,全体医护人员分别荣立一、二、三等功,重症医学科抗非形象树立在广州市雕塑公园;在广东省改革开放三十周年成就展览中,是医疗卫生系统唯一的参展单位,中共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汪洋,广东省省长黄华华等领导视察展馆并肯定抗非突出贡献。主编抗非纪实《疾风劲草——重症监护室(ICU)自己的故事》,由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是全国唯一一部全景反映ICU抗击非典的著作。该书被评为广东省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入选作品奖。
广东省中医院重症医学专科建设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成为广东省临床重点专科后又成为全国中医院中首个国家卫计委临床重点专科;张敏州担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二五”重点专科重症医学协作组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牵头制订了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批准的《中医医院重症医学科建设与管理指南》。2005年成立了全国第一个省级中西医结合危重病医学专业委员会;2007年在广州召开的全国中西医结合心血管会议上首次引进新闻媒体全程报道;2010年牵头成立了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重症医学专业委员会并担任主任委员;2010年担任会议主席在成功举办首届全国中医院冠心病介入论坛,该论坛已在广州、杭州、北京等地召开;2011年作为中国医师协会中西医结合医师分会副会长、广东省医师协会中西医结合医师分会主任委员,担任大会执行主席成功举办中国医师协会中西医结合医师大会,卫生部王国强副部长、中国医师协会殷大奎会长出席大会并作重要讲话;2013年在中国南方国际心血管学术会议上主办首届中西医结合论坛;2014年牵头制定《急性心肌梗死中西医结合诊疗专家共识》通过中国医师协会中西医结合医师分会、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心血管病专业委员会、重症医学专业委员会、中国中西医结合杂杂志社和365心血管网联合发布;2015年牵头成立全国心肌梗死中医药防治联盟……一路的学术轨迹,印证了张敏州走中西医结合之路,促中西医结合事业发展的决心。
二、中西合璧、传承创新
张敏州调入广东省中医院后不久,就牵头在全国中医系统内率先开展冠心病介入治疗。
“作为一家医院,就必须给患者提供最好的诊疗救治方案,倘若因缺乏相应的技术,而不得不转院的话,患者则须支付更多的时间成本,而对于心脏病患者来说,时间就是生命。”谈起1998年在广东省中医院开始的心脏介入手术,张敏州回忆起当年医院领导层下决定的缘由,“中医院也要开展急危重病的救治,急性心肌梗死(AMI)的就地抢救非常有必要。”当时社会乃至业界都在讨论,中医院是否需要开展基于现代医学的心血管疾病抢救治疗技术,是否需要引进昂贵的设备和西医人才开展相关技术,而今,中医、危重症救治这两个一度被民众误解为不相干的概念,随着业界的共同努力逐渐步入稳定的发展阶段,认识已基本统一。特别是坚持中西医结合的方向,构建完美的中国新医学的远景目标已深入人心,得到医疗卫生行政部门领导、医院院长和广大医务人员的认可。
过去传统中医被视为“慢郎中”,在处理急性和重症疾病方面经验不足,导致很多中医院的患者需要转诊到西医院救治。国内大部分中医院在救治AMI方面还没有达到西医院的水平。广东省中医院是全国第一家开展冠心病介入治疗的中医院,也是最早向社会媒体承诺开通抢救AMI绿色通道的中医院。为了提高AMI抢救成功率,促进多学科合作,2010年成立广东省中医院胸痛中心,这是广东省首家也是全国中医院第一家胸痛中心,陈可冀院士为中心成立亲自揭牌,胡大一教授也发来贺信肯定中心的成立。
2004年,张敏州拜时年88岁高龄的邓铁涛教授为师,潜心学习中医基本理论,通过实践总结国医大师邓铁涛教授治疗冠心病的临床经验,主编出版专著《邓铁涛论治冠心病》,系统地整理、挖掘、传承名老中医的临床经验。邓铁涛教授也肯定了中西医结合在中国医学发展中的作用和学术地位,特别强调西医学习中医的重要性。在各种场合支持和指导晚辈的成长,2011年元旦亲自题词:“张敏州仁棣嘱: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便能超越世界现有之水平。”
张敏州曾于2008年抢救一位104岁高龄的AMI老人,当时手术风险非常高,但不及时救治,死亡随时发生,经家属同意后在她心脏植入了冠脉支架,同时按常规给予抗血小板和抗凝药物,但三天后老人发生消化道出血,如果停药将出现血栓,冠脉再次闭塞;不停药可能消化道大出血死亡。在两难的情况下,决定采用益气活血中药替代抗血小板药物,最后成功地让老人渡过危险关并康复出院。6年后病人已110岁,随访证实老人健康良好。该病例全文发表在心血管领域权威杂志《国际心脏病杂志》,创立了一项医学的世界纪录。
张敏州主编《胸痹心痛与冠心病介入》,由陈可冀院士和邓铁涛教授分别作序,是国内首部冠心病介入领域的中西医结合专著,2010年获得中华中医药学会学术著作奖。在心肌梗死中医药循证研究中,张敏州主任坚持中西医结合,坚持临床和基础研究结合,坚持学科建设和人材培养结合,目前已完成从《急性心肌梗死中西医结合诊疗专家共识》到《急性心肌梗死中西临床诊疗指南》发展,2015年张敏州主任主持的《冠心病血运重建后中医药干预研究》获得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科技成果一等奖以及广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