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奖医师

黄岚 男 汉族
1959.07
职称:主任医师、教授
职务:心内科主任
单位:第三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个人感言
推荐理由
先进事迹
黄岚教授是享有国际学术声誉的著名心血管病专家、国家卫计委公益行业重大科研专项首席科学家。现为心血管内科专业国家重点学科及全军心血管病研究所学术带头人,博士生导师。任美国心脏学院、欧洲心脏病学会专家委员(FACC、FESC)及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等国家二级学会副主任委员、常委等学术职务27项,是25个SCI等期刊杂志副主编及编委。
心血管内科领域国际一流专家,擅长冠心病防治及介入心脏病学:
致力于冠心病临床防治及发病机制研究,是我国血管内皮损伤与修复研究领域的奠基人之一。首创冠心病患者冠状窦取样及冠脉内皮细胞捕获等技术,确定内皮细胞损伤是冠心病血管损伤的始动环节;血管内皮细胞分泌功能失衡及冠脉舒张反应逆转是判断冠心病血管内皮损伤的早期标志;首次发现氧化应激引起冠心病内皮损伤,加速内皮细胞衰老,据此提出了冠心病内皮损伤的新机制;首次发现损伤血管内皮对平滑肌细胞具有促进与抑制增殖的双向调节作用;通过功能基因转染和细胞移植技术,率先开展损伤血管内皮功能重建研究,为修复损伤血管内皮提供了新思路;大样本研究了内皮祖细胞(EPC)与冠心病的关系,发现EPC在冠心病血管内皮修复中起关键作用,其受损不仅是冠心病早期的预警指标,也与冠心病病情严重程度密切相关,提出EPC受损加速冠心病进展的新观点;提出了以保护受损内皮、促进EPC增殖分化、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异常增殖等修复损伤血管内皮为主要目的的冠心病临床防治新策略。
首创了无症状性心肌缺血及心肌灌注的评价及临床干预。在国内最大样本对各型冠心病患者再血管化后心肌灌注进行了系列临床研究,首次综合研究了多种心肌灌注评价方法在冠心病再血管化治疗后的临床应用效能,确立了再血管化治疗后心肌灌注的最佳时相点及评价心肌灌注水平优劣的标志;率先创用经冠脉超声心肌声学造影(MCE)新技术评价心肌灌注水平,并建立了该技术的定性及定量标准,确立该技术是评价PCI术后心肌灌注水平的最佳方法;在国内最大例数对急性及陈旧性心梗患者PCI术后行MCE,发现MCE是PCI适应症选择、手术决策及器械选用的重要依据;首次运用MCE评价多个冠心病传统危险因素对急性心梗患者PCI后心肌灌注的影响,证实糖尿病是影响PCI后心肌灌注最重要的因素。所取得的成果推动了冠心病再血管化治疗的技术进步,对病人适应症选择、技术手段应用、疗效评估及预后判定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
在国内首创医源性假性动脉瘤经皮封堵术,国内首先创建UGTI治疗假性动脉瘤方法,提出国人使用凝血酶浓度、剂量;国内首先系统研究假性动脉瘤解剖结构及临床特征,根据瘤腔结构提出假性动脉瘤分型;国内首先研究了高龄患者假性动脉瘤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案,攻克了介入径路主要并发症的治疗难题。
主持开展的拮抗心力衰竭神经体液因素过度激活、心室同步化治疗及室间隔化学消融等特色技术治疗例数位于国内前列。主持及参与制定我国“肺动脉栓塞诊治”等临床指南15部。为我国心血管疾病临床诊疗技术的进步谱写了新篇章。
开创了我国高原疾病防治循证医学和转化医学研究,在全球创先建立高原地区心血管病发病规律及规范化防治体系,为国家经济及国防建设提供了重要决策依据。在肩负繁重的日常医疗教学工作同时,心系国防建设和西南边陲军民的身心健康,近年来多次率领医疗及科研团队上青藏高原,行程约三万余公里,在平均海拔4000余米,最高海拔6500米的高原上为三万余身处高原的军民进行了心血管疾病的筛查和急慢性高原病防治工作。对迄今为止全球最大样本的急进高原人群进行了进驻高原前的宣传教育及查体工作,有效的降低了进驻高海拔人员的大批量高原病的发病率;在高海拔地区,比较研究了大批急进高原人群的高原反应及心血管系统的生理及病理反应,发现了急性高原病患者心血管系统的变化规律,提出了简便易行可靠的诊断方法,为急性高原病诊断系统提出了新的科学依据;针对高原地区不同劳动作业形式,提出了相应的心血管系统适应方案;建立了全球最大的急进高原人群心血管系统变化的临床资料标本库,为进一步的研究急性高原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及临床干预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责任心强、理论扎实、临床经验丰富的保健专家:担任中央军委保健委员会会诊专家,多次圆满完成重大保健任务。受总部委派参与多层次首长的保健工作,参与国家及地方首长的会诊、抢救及治疗。在保健工作中有超强的责任心,在救治的过程中,坚持第一线,亲自观察,亲自组织讨论,有突出的决策能力。对保健需求总是随叫随到,坚持到床旁指导诊疗工作。受邀参与多个重要会议或者外交活动的保健任务并担任保健组长,高质量的完成保健任务,深受军队、地方首长的信任和喜爱。2014年被评为“军队干部保健工作突出贡献者”。
承担课题层次高、数量多,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承担了国家卫计委卫生公益性科研行业重大专项课题 、国家科技部支撑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军队重大课题、军队十二五面上项目等课题17项,总经费4003万元。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军队及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4项。获国家发明专利3项,实用新型专利8项。发表学术论文226篇,国外SCI收录68篇,最高影响因子11.75,累计影响因子201.2。主编及副主编国家规划教材在内的专著11部,参编专著77部。牵头制定及参与我国“肺动脉栓塞诊治”、“肺动脉高压诊治”等15部指南。为军队医学科学技术研究“十三五”发展计划“战时伤病救治与康复”专题论证组组长。
实施人才培养工程,实现了学科建设跨越发展:作为领军人物创建了心血管内科学和野战内科学两个国家级学科,并成为国家介入心脏病培训基地、全军心血管病研究所、重庆市“创新团队”、军队2110重点、军队530重点学科及全军医学重点实验室。推动了我国及中西部地区心血管医疗事业的飞跃发展。培养博士后2名、博士研究生53名、硕士研究生45名。3人次获得军队或省部级优秀研究生论文,1人成为长江学者,1人获得国家自然基金杰出青年基金,1人获973项目前期资助,2人以第一作者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1人获军队院校育才奖银奖。
工作成绩突出,获得多项荣誉并担任重要学术任职:2007年起享受政府特殊津贴,2008年军队优秀专业技术人才I类岗位津贴,2010年荣立个人三等功,并获 “军队科技银星”、 “十一五”医学科技先进个人、全军军事医学创新贡献奖、重庆市科技带头人;2011年获评重庆市优秀专业技术人才、“感动重庆十大人物”;2012年获得总后“使命行动2012”突出贡献奖、成为重庆市“两江学者”,2014年获总后“育才金奖”。
现任国际心脏研究会委员、美国心脏学院专家委员(FACC)、欧洲心脏病学会专家委员(FESC)、首批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专家委员、国家心血管病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常务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分会常务委员、中华医学会心血管专委会肺血管病学组组长、中国心脏学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促会心血管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老年医学学会心血管病分会副主任委员、全军心血管内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军队保健委员会会诊专家、重庆市心血管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华介入培训委员会委员、中国微循环专业委员会委员、重庆市生物医学生物工程学会常务理事、重庆市起搏与电生理学会主任委员、重庆市介入心脏病学会主任委员、《International J Cardiology 》、《Cardiovascular J pharmaco》、《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等25个杂志编委。
心血管内科领域国际一流专家,擅长冠心病防治及介入心脏病学:
致力于冠心病临床防治及发病机制研究,是我国血管内皮损伤与修复研究领域的奠基人之一。首创冠心病患者冠状窦取样及冠脉内皮细胞捕获等技术,确定内皮细胞损伤是冠心病血管损伤的始动环节;血管内皮细胞分泌功能失衡及冠脉舒张反应逆转是判断冠心病血管内皮损伤的早期标志;首次发现氧化应激引起冠心病内皮损伤,加速内皮细胞衰老,据此提出了冠心病内皮损伤的新机制;首次发现损伤血管内皮对平滑肌细胞具有促进与抑制增殖的双向调节作用;通过功能基因转染和细胞移植技术,率先开展损伤血管内皮功能重建研究,为修复损伤血管内皮提供了新思路;大样本研究了内皮祖细胞(EPC)与冠心病的关系,发现EPC在冠心病血管内皮修复中起关键作用,其受损不仅是冠心病早期的预警指标,也与冠心病病情严重程度密切相关,提出EPC受损加速冠心病进展的新观点;提出了以保护受损内皮、促进EPC增殖分化、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异常增殖等修复损伤血管内皮为主要目的的冠心病临床防治新策略。
首创了无症状性心肌缺血及心肌灌注的评价及临床干预。在国内最大样本对各型冠心病患者再血管化后心肌灌注进行了系列临床研究,首次综合研究了多种心肌灌注评价方法在冠心病再血管化治疗后的临床应用效能,确立了再血管化治疗后心肌灌注的最佳时相点及评价心肌灌注水平优劣的标志;率先创用经冠脉超声心肌声学造影(MCE)新技术评价心肌灌注水平,并建立了该技术的定性及定量标准,确立该技术是评价PCI术后心肌灌注水平的最佳方法;在国内最大例数对急性及陈旧性心梗患者PCI术后行MCE,发现MCE是PCI适应症选择、手术决策及器械选用的重要依据;首次运用MCE评价多个冠心病传统危险因素对急性心梗患者PCI后心肌灌注的影响,证实糖尿病是影响PCI后心肌灌注最重要的因素。所取得的成果推动了冠心病再血管化治疗的技术进步,对病人适应症选择、技术手段应用、疗效评估及预后判定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
在国内首创医源性假性动脉瘤经皮封堵术,国内首先创建UGTI治疗假性动脉瘤方法,提出国人使用凝血酶浓度、剂量;国内首先系统研究假性动脉瘤解剖结构及临床特征,根据瘤腔结构提出假性动脉瘤分型;国内首先研究了高龄患者假性动脉瘤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案,攻克了介入径路主要并发症的治疗难题。
主持开展的拮抗心力衰竭神经体液因素过度激活、心室同步化治疗及室间隔化学消融等特色技术治疗例数位于国内前列。主持及参与制定我国“肺动脉栓塞诊治”等临床指南15部。为我国心血管疾病临床诊疗技术的进步谱写了新篇章。
开创了我国高原疾病防治循证医学和转化医学研究,在全球创先建立高原地区心血管病发病规律及规范化防治体系,为国家经济及国防建设提供了重要决策依据。在肩负繁重的日常医疗教学工作同时,心系国防建设和西南边陲军民的身心健康,近年来多次率领医疗及科研团队上青藏高原,行程约三万余公里,在平均海拔4000余米,最高海拔6500米的高原上为三万余身处高原的军民进行了心血管疾病的筛查和急慢性高原病防治工作。对迄今为止全球最大样本的急进高原人群进行了进驻高原前的宣传教育及查体工作,有效的降低了进驻高海拔人员的大批量高原病的发病率;在高海拔地区,比较研究了大批急进高原人群的高原反应及心血管系统的生理及病理反应,发现了急性高原病患者心血管系统的变化规律,提出了简便易行可靠的诊断方法,为急性高原病诊断系统提出了新的科学依据;针对高原地区不同劳动作业形式,提出了相应的心血管系统适应方案;建立了全球最大的急进高原人群心血管系统变化的临床资料标本库,为进一步的研究急性高原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及临床干预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责任心强、理论扎实、临床经验丰富的保健专家:担任中央军委保健委员会会诊专家,多次圆满完成重大保健任务。受总部委派参与多层次首长的保健工作,参与国家及地方首长的会诊、抢救及治疗。在保健工作中有超强的责任心,在救治的过程中,坚持第一线,亲自观察,亲自组织讨论,有突出的决策能力。对保健需求总是随叫随到,坚持到床旁指导诊疗工作。受邀参与多个重要会议或者外交活动的保健任务并担任保健组长,高质量的完成保健任务,深受军队、地方首长的信任和喜爱。2014年被评为“军队干部保健工作突出贡献者”。
承担课题层次高、数量多,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承担了国家卫计委卫生公益性科研行业重大专项课题 、国家科技部支撑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军队重大课题、军队十二五面上项目等课题17项,总经费4003万元。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军队及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4项。获国家发明专利3项,实用新型专利8项。发表学术论文226篇,国外SCI收录68篇,最高影响因子11.75,累计影响因子201.2。主编及副主编国家规划教材在内的专著11部,参编专著77部。牵头制定及参与我国“肺动脉栓塞诊治”、“肺动脉高压诊治”等15部指南。为军队医学科学技术研究“十三五”发展计划“战时伤病救治与康复”专题论证组组长。
实施人才培养工程,实现了学科建设跨越发展:作为领军人物创建了心血管内科学和野战内科学两个国家级学科,并成为国家介入心脏病培训基地、全军心血管病研究所、重庆市“创新团队”、军队2110重点、军队530重点学科及全军医学重点实验室。推动了我国及中西部地区心血管医疗事业的飞跃发展。培养博士后2名、博士研究生53名、硕士研究生45名。3人次获得军队或省部级优秀研究生论文,1人成为长江学者,1人获得国家自然基金杰出青年基金,1人获973项目前期资助,2人以第一作者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1人获军队院校育才奖银奖。
工作成绩突出,获得多项荣誉并担任重要学术任职:2007年起享受政府特殊津贴,2008年军队优秀专业技术人才I类岗位津贴,2010年荣立个人三等功,并获 “军队科技银星”、 “十一五”医学科技先进个人、全军军事医学创新贡献奖、重庆市科技带头人;2011年获评重庆市优秀专业技术人才、“感动重庆十大人物”;2012年获得总后“使命行动2012”突出贡献奖、成为重庆市“两江学者”,2014年获总后“育才金奖”。
现任国际心脏研究会委员、美国心脏学院专家委员(FACC)、欧洲心脏病学会专家委员(FESC)、首批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专家委员、国家心血管病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常务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分会常务委员、中华医学会心血管专委会肺血管病学组组长、中国心脏学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促会心血管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老年医学学会心血管病分会副主任委员、全军心血管内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军队保健委员会会诊专家、重庆市心血管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华介入培训委员会委员、中国微循环专业委员会委员、重庆市生物医学生物工程学会常务理事、重庆市起搏与电生理学会主任委员、重庆市介入心脏病学会主任委员、《International J Cardiology 》、《Cardiovascular J pharmaco》、《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等25个杂志编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