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晶    女    布依族 1982年10月

职称:

职务:

单位:贞丰县龙河村卫生室

个人感言
推荐理由
先进事迹

今年36岁的钟晶,10年前从条件优越的省城贵阳到贞丰县龙场镇龙河村创办村卫生室.她独自坚守在偏远大山中的村卫生室,用尽所学为当地老百姓解除病痛,把最美的青春留给了偏远的少数民族地区。她把自己当老百姓的“贴心人”,老百姓把她当自己的“家里人”。网友称赞她为“最美乡村女医生”。

城里姑娘到农村 办卫生室为群众

  钟晶生于198210月,贵阳市白云区人,是个布依族姑娘。生在贵阳、长在贵阳的钟晶,曾几次前往丈夫工作的贞丰县龙场镇探亲,亲眼见到农村群众看病的艰难。

贞丰县龙河村是典型的喀斯特石山地区, 9个组7652967人,其中布依族、苗族等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35%。长期的山地封闭让当地群众卫生防病知识缺乏。村民中风湿病、儿科病高发,日常的伤风感冒也有可能成为村民健康的大敌。

   让钟晶记忆深刻的是一位40多岁、家住小屯的村民。因为患有妇科病,她每天5点钟起床从家出发,3个小时,走10多公里的山路到镇上看病,因为要回去干农活,看完病又匆匆返回。

“因为医疗条件有限,有些病是需要化验的,但是没有设备。有些病人走了很远的路赶来,因为要化验又要去县里的医院检查。”钟晶说。

2008年春一次探亲中,她目睹了当地一个结婚几年的妇女,因为一个简单的妇科炎症导致生育受阻,最后家庭破裂的情景。

“这件事对我触动很大,让我产生了到龙场去开卫生室的想法,既能够和爱人在一起,又可以帮群众治病。”钟晶说。

钟晶把想法告诉了母亲,母亲一下急了,说到:“城里工作好好的,你从小娇惯惯了,去乡下谁来照顾你?家里的孩子、老人怎么办?”

钟晶跟母亲解释:“山村缺医少药,老百姓实在太苦了,我要用自己的行动让乡亲们过得好一点。”2008年冬天,钟晶把幼小的女儿托付给远在重庆的婆婆,径直到了龙场镇龙河村,并拿出自己的2万多元积蓄建起了卫生室。

用真心换取信任 坚守为村民健康

诊所开张时,钟晶刚满25岁。当地很多老百姓都不相信这个娇小的年轻女医生能够治病。那段日子,她也十分苦恼,“该如何让乡亲们信任自己呢?”钟晶一遍遍问自己。

见到有群众来看完病,不拿药。钟晶琢磨,可能是病人担心自己的药没有效果。于是她先配送一天的药给病人,如果治不了病、没有效果就不收钱。钟晶还走进乡亲家里,给他们讲解防病知识。病人来看病,她将整盒的药分开,根据病情配置药量,让病人尽量省钱。

很快,钟医生看病态度好、价格低、有效果才收钱的传言在老乡中传开了。龙河村卫生室越来越出名,那些在这里看好病的村民,一传十,十传百,很多患者慕名而来。

“要让群众相信自己,自己首先得信任别人。”钟晶说,她用一片真心和对群众健康无微不至的关怀,以及精湛的医术逐渐赢得了群众的信任。

2009年初,钟晶的卫生室已颇有起色时,丈夫调往黔西南州委(州政府所在地兴义市)工作,给她带来了新的难题:“自己是走还是留?”

村民们听说钟医生可能要走,纷纷挽留。“钟医生,你走了,以后我找谁看病?”“你一个人的时候,要是孤独、害怕,就来我家吧。”看着龙河村群众的目光,看着刚刚搭好的简陋的药品架子,再想想小病跑远路、花高费、乱吃药的乡亲,钟晶决定:留下来。

                                              

用精湛医术救人 用贴心服务暖人

       每天早上7点20分,钟晶就起床开门了,略作准备,就开始为群众看病。她可以忘记自己是否吃早餐,却关心病人是否饿肚子,并把豆浆分给病人喝。

     “病人多时一天看上百人,一天只吃一顿饭,一直忙到晚上11点,有时脸也不洗,倒在床上一觉睡到天亮。”钟晶说。

钟晶不仅妇科病看得好,她治疗风湿病的秘方,也被当地和周边地区的村民认可。家住新童村新元二组的龙昌云,在街上做水果生意被风湿病困扰多年。龙昌云说,偏方、大医院都试过,药费花了上万元,可是没有效果。“没想到,吃了钟医生配的药,折磨我多年的风湿病好了。”

      除了医术高明,钟晶也始终为村民着想。她卖药十分便宜,有时几元药钱都免了,钱不够也可以赊账。村里一位78岁的“空巢老人”靠捡塑料瓶为生,全是一两毛的零钱,这样的病人,钟晶不仅不收钱,还常留他们吃饭。

为了降低群众看病的费用,钟晶想了不少办法。钟晶开出的方子绝对是最低药量和最低药价;她还自己动手擂药、配药,尽量让群众用最少的药治好病;地方的一些疑难杂症,她会根据家传的办法,结合自己的医疗知识和实践,中西并用,而中药材也尽量自己动手制作。

钟晶白天在卫生室给人看病,晚上时不时地带着药到村里去看看留守的老人们。在龙河村的小路上,村民还常常看见娇小的钟晶时常背负瘫痪的老人到诊所定期检查、治疗。“老人子女外出打工,钟医生像她子女一样背上背下的,太不容易了”,村民说。

走村串寨,钟晶为全村村民建了健康档案。谁家大人打工去了,小孩有病?谁家老人留守在家,需要什么药?钟晶心里都一清二楚。

你把农民当亲人 农民就把你当家人

钟晶在病人面前沉稳干练,私底下也是个典型的80后,她是家里“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独生女,喜欢吃零食、逛街、跳舞、看电影……

但在龙河村卫生室,条件无疑是艰苦的。衣柜是装药的纸箱,只有单调的三四种蔬菜,买不到爱吃的巧克力和奶茶,更没有五彩斑斓的时装。电力不足时还常停电,晚上只能靠蜡烛或应急灯照明。丈夫刚调走时,她独自躺在卫生室里,听着山风呼啸,害怕得睡不着,只好爬起来靠在墙上坐到天明。

没有澡堂,只能用两个大桶提水到屋内,蹲在一个大盆里洗澡;农村简易厕所臭气冲天;夜深人静时,还能听见老鼠窸窸窣窣从床下爬过的声音。

最难以忍受的莫过于寂寞。刚来时,没有电视和网络,也没有朋友,病人又少,找不到人说话,“卫生室里静得很可怕,感觉外面的世界很遥远。”

对女儿、丈夫的思念更是让她牵肠挂肚。在村里,钟晶天天和乡亲们见面,半月甚至一个月与丈夫见面,与父母和孩子却是每年春节见上一回。“我很想念家人,不能照顾孩子和丈夫,不能孝敬父母,我也充满了内疚。”钟晶说。

但她娇小的身体里有一颗强大的心。邻居徐显佳说,有一次钟晶得了重感冒,只能自己往脚背上扎针输液。“有人来买药,她还一只脚跳到药柜边拿药。我怪她不找我们帮忙,她却说能坚持就不麻烦大家。”

村民们回报给她的爱与信任更是成为她坚持的力量源泉。“每次下村,乡亲们看我一个人夜里打着手电走路,都会喊,等着我陪你送药去。回诊所那么一小段路,非得把你送过来。”钟晶说。

村民们都已把钟晶当成了朋友,没病时也来拉拉家常,赶集时常来歇歇脚。也常有许多意想不到的快乐和温暖,卫生室里的燕子窝每年都有燕子返巢;村民们常送来自家地里的蔬菜,逢年过节大家又不约而同送来糍粑、红米饭;乡亲们一起看露天电影有说有笑,感觉人与人很近;她记得每一个医治过的孩子的名字,孩子们也亲切的叫她“姨妈”“小嬢”。

 “我会干下去,直到更优秀的医生来给乡亲们看病。”钟晶说,“在这里我实现了我的人生价值,这里有更多的人需要我,不仅要坚守,还要努力,争取让卫生室能更好地为农村患者服务。”同时她希望以后更多有知识的年轻人来农村,这里急需各方面人才。

青春在奉献中升华 道德在坚守中闪光

数年来,钟晶克服生活中无法孝母、育女,学习中无法向老师同学及时交流请教,工作中一手一脚,得不到须臾休息等诸多不便,始终坚守在基层医疗卫生第一线,用精湛的医术和贴心的服务为当地群众解除病痛,在最基层、最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

钟晶用自己的青春谱写了一曲恪守职责的劳动是光荣的、追求理想的劳动是快乐的、为群众健康的劳动是幸福的、劳动者人生是美丽的时代赞歌。

钟晶的先进事迹不仅被全国传统主流媒体、数以千计的网站刊播和转载,还入选全国重大典型题材。先后荣获中国五四青年奖章、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医疗卫生系统先进个人、全国道德模范及省部以上十多项荣誉,多次获得习近平(4次)、李克强(2次)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并应邀参加建团90周年、建国65周年庆典等重大活动。

2017年10月钟晶作为基层代表参加了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并作为全国唯一的医疗系统代表向总书记汇报了医疗方面的工作,得到了总书记的鼓励和指导。

不忘初心,重头开始

荣誉属于过去,未来始于脚下。近年来,钟晶在做好各项医疗卫生工作的同时,积极争取上级部门和社会各界的支持,努力开展“学、讲、创、扶”工作。学,开设“学习堂”,带领卫生室医疗自愿者和周边群众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及党的大政方针;帮助老百姓提高种养业和特色产业技术水平。讲,开设“钟晶道德讲堂”,不断提高群众的道德素养和文化水平,提升群众脱贫致富的信心和决心。创,开设“大众创业”室,帮助群众精准创业。扶,通过各级党委政府和社会组织对无文化、无资金、无技术,且劳动力弱的群众进行精准扶持。

 “我是乡村医生,当好老百姓健康的守护神是我的职责;我是共产党员,让老百姓尽早都过上好日子是我的责任”。敢想,敢试,敢成功的钟晶主动为自己加担子,再踏新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