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凯江    男    汉

职称:主任医师

职务:院长

单位: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个人感言
推荐理由
先进事迹

仁心至诚  传递生命之光

----重症医学专家于凯江教授先进事迹


博学睿智,豁达开朗,举手投足间,既流露出医学专家的严谨与精细,又洋溢着北方人的热情与执着。作为哈尔滨医科大学重症医学的学科带头人----博士生导师于凯江教授,自投身重症医学事业以来,以严谨的医学作风、细腻的医德品行,坚守耕耘,探索开拓,积极参与国家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深入开展应急体系建设研究,努力推进重症医学事业发展,用实际行动践行“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职业精神。

一、业精于勤,奠定黑龙江省重症医学基石

1999年1月,哈医大一院在黑龙江省率先建立ICU病房,时为心胸外科医生的于凯江受组织委派出任ICU病房主任,有人说ICU的大门是一道生死之门,病种复杂,病情变化快,没有过硬的医疗技术和娴熟的抢救技能,根本无法胜任ICU的工作,面对这份重任,已有13临床经验的于凯江基本天天呆在病房,捕捉国内外的学科发展动向,带领科室人员学习新知识、新技术,每周一课、每月一考、每季一练,遇到疑难病例组织全科交流讨论,有效地提高了救治能力。通过收治休克、多脏器功能衰竭等危重患者并使其转危为安,成为了一院有口皆碑的科室,赢得同行一致认同,先后获全国“青年文明号”、“巾帼文明岗”等荣誉。

2006年4月,经历“天价医疗费”的哈医大二院ICU处于停摆状态,于凯江临危受命出任哈医大二院ICU主任。他从医护人员思想工作做起,建立医疗护理制度,培训队伍,提高技术水平;于凯江深知重症医学面对的多为急危重症,病情重、花费高,患者及家属情绪往往极不稳定,容易与医护人员发生冲突;为此,他主持细化了危重病人抢救规范及病情告知语言技巧,要求把每一分钱都用在刀刃上,用严谨、规范的技术和方便、快捷、优质的服务去赢得患者及家属的认可;一年后,床位使用率由30%提高到75%,抢救成功率超过95%,全年无一例投诉。时任卫生部高强部长带领专家“三甲复审”时对ICU展开重点检查,得到一致好评,ICU不但摆脱了“天价医疗费”的不良影响,而且积蓄了重新发展的潜力,于凯江重视学科建设,培养年轻人才,重症医学迅速成为专科有特色、专家有特长、医教研同步发展的学科,他在2008年当选为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副主任委员,2010年学科成为首批国家临床重点专科。

2014年,受组织信任于凯江又转战到哈医大附属肿瘤医院重症医学学科,在帮助肿瘤患者与“死神”抗争的过程中,于凯江常常把“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作为出发点和座右铭,当看到一个个病危的肿瘤患者平安地转出ICU,他所带领的重症医学团队深刻感受到作为医者的价值与神圣,在于凯江的引领下,肿瘤医院重症医学学科获2016年度全国最佳专科排名前10名。

二、不畏艰险,奋战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最前线

于凯江面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从不畏惧,以冷静的头脑科学应对,以过人的勇气身先士卒。2008年四川汶川发生大地震,他被安排在收治地震危重患者最多的四川省人民医院ICU,与来自上海瑞金等知名医院的5位国内赫赫有名的ICU专家同时承担救治工作,并担任医疗工作小组组长。在一次次和死神的对决中赢得了“大满贯”:23名重患被他们从死神手里夺了回来,最终安全出院。创造的23名重患“零”死亡的奇迹,时任卫生部副部长陈啸宏到四川省人民医院慰问,给予了于凯江高度评价和赞扬。

    2009年10月,在抗击甲流工作当中,于凯江出色的组织能力和精湛的技术再一次地被印证。他率先抽调ICU骨干医护人员成立甲流ICU。每天穿着毫不透气的防护服一连工作十几个小时,因为要为患者进行气管插管,在插管的过程中,他被患者传染,出现了发热的症状,体能在最差的环境中被迅速损耗,在健康已无法得以保障情况下,他没有离开病区和患者,在这场危险的战役中再一次赢了胜利。

2010年大兴安岭火灾、伊春空难救治、2013年青岛天然气爆炸事件、2015年天津滨海新区爆炸等一系列社会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于凯江都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挽救了大量患者的生命。

三、传承宏扬,推动重症医学学科的建设与发展

    2014年,于凯江出任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委员会主任委员,上任后他致力于中国重症医学事业的传承和发展,使中国重症医学事业稳中求进,取得有目共睹的成绩:推动多项行业诊疗指南和操作规范的制定和推广;创办我国重症医学官方杂志《中华重症医学电子杂志》及中国重症医学官方微信平台,为重症医学同道搭建学术交流平台;积极开展“基层医生进修计划”, 现已有7个省份参与其中,为基层医疗工作、基层医院提供培训支持;主导推行中华医学会“强基层,铸英才”项目,旨在通过指南与进展巡讲的方式,使制定的指南或共识真正推广给基层医生,帮助基层医生规范诊疗行为,提高诊治水平;成功申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学科代码,解决重症基础研究工作基金来源。

 四、宽严相济,教学与科研助力临床工作

于凯江始终没有忘记身兼医生和教师的双重责任。对待学生他是严厉的,定期业务学习,经常抽查临床工作,要求操作按照规范进行,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另一方面他也是和蔼的,学生遇到了难题,他仔细地分析解决,就像是朋友对朋友的交心;学生做错了事,他给耐心地指导纠正,就像是父母对孩子的教导;学生失去了方向,他给认真地引导指路。于凯江又是一位严谨的科研工作者,他时刻关注国际相关的学术动态,掌握研究课题的国内外最新进展,与学生讨论并调整科研思路;他注重科研与临床相结合,要求实验数据真实准确。多年来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主编国家“十二五”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规划教材《重症医学》、《中国重症医学专科资质培训教材》,发表SCI文章40余篇,主持卫生部行业专项基金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项,黑龙江省科研机构能力提升专项计划项目1项,中俄医学研究中心科研转化专项基金,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获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等等。

二十年来,于凯江心无旁骛地走在重症医学的最前沿,默默耕耘,与荆棘和汗水相伴,他获得了多项国家级荣誉:全国卫生系统先进工作者、国家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全国先进工作者,但无论是荣誉还是荆棘,于凯江都不愿向人提及,他只是埋头在医学之路上孜孜探索,寒暑不移,向身处在生命危急时刻的重症患者传递着一束束温暖的生命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