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兆军        汉族 1970年

职称:主任医师

职务:ICU主任

单位:宁波市第二医院

个人感言
推荐理由
先进事迹

杏林三月茂  橘井四时春

在宁波市第二医院,提起许兆军的名字,没有人不为他那强烈的事业心、高度的责任感和对工作的认真劲所折服,也没有人不为他那质朴、正直、平易近人和对病人无限关怀、无私奉献的品行而赞叹。他脚踏实地、坚忍不拔,孜孜不倦、刻苦钻研,全身心投入临床诊治和研究工作,视事业如生命,待患者如亲人、用平凡的事迹诠释了一名ICU医生救死扶伤,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天职,把自己的全部都奉献给了卫生事业,奉献给了病人。

在医院里,大家都知道他是出了名的“工作狂”。他常说:“医生有节假日,但疾病没有节假日,作为一名医生不应该有节假日的概念。”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一年365天,无论周末,还是节日,只要他在宁波都会到医院。不论刮风下雨,不论白天黑夜,病人就是行动指令,随叫随到,决不耽误丝毫。记不清多少次当他带着一身疲倦从病房回到家里,刚刚入睡,一个紧急电话,他又立即赶到医院。他的电话从不关机,休息时也经常打电话到科室了解患者病情的变化,他说:病人需要我,同事需要我,我希望他们随时都能找到我,救治伤员必须分秒必争;虽然身心俱疲,但是当病人恢复健康,痊愈出院的时候,那份幸福感是任何人都无法体会的,用多少金钱也无法换取的。

“危重病人是守出来的”,这是他经常说的,更是这样做的。那是2011年春节前一个星期的晚上,许兆军接到了医院总值班的电话,一名怀孕38周确诊为甲型H1N1流感的高危孕妇病情突然加重,从宁海妇儿医院转入我院,生命攸关,一人两命,急需会诊,讨论治疗方案。据全球报道,孕妇患甲型H1N1流感死亡率明显高于其他人群,怀孕15周以上的中晚期孕妇病死率更高,会诊决定行急诊剖宫术,术后入住ICU,方案得到了市卫生局的肯定。会诊结束,肩负重任的许兆军主任顾不上回家,急忙赶回科室,做好迎接病人的准备。手术结束病人被直接送入ICU,许主任想都没想可能会被传染的危险,带头迎上前去。从病人到达ICU这一刻起,直到大年初二病人病情好转转到普通病房,许兆军主任一直守着这个病人,没有离开过医院,亲自为病人制定治疗方案,几乎每隔2小时就要穿着隔离衣进入负压病房,观察治疗效果,常常半夜起来了解血气及电解质情况,积极寻找脱机拔管的时机,攻克一道道难关,使病人早日康复,避免并发症的出现,最终母女平安,顺利康复出院。该患者是宁波市首例也是唯一一例甲流H1N1孕妇抢救成功的病例。

2018年的春节,高死亡率的甲流在宁波爆发,做为宁波市传染病定点医院,挑起了重担,许兆军临危受命,带领科室成员成功抢救了宁波市多例重症流感患者,捍卫了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且抢救成功率省内领先,所在团队受到有关领导的表扬和媒体的赞扬。2016年初鄞州医院收治H7N9患者,2018年舟山医院收治重症甲流患者,均需使用ECMO进行呼吸替代治疗,许兆军主任带领ICUECMO团队紧急施援,收到兄弟医院的好评。

2017年底,随着一声巨响,宁波江北区上空升起了一朵巨大蘑菇云,许兆军主任见势后,马上赶往医院。这就是“江北大爆炸”重大安全事件,许主任以其独有的职业敏锐感,迅速反应,主持抢救,收治数名危重患者,用自己的医术、仁心安抚惊恐的伤员,与死神搏斗、挽救患者生命。

从医25载,许兆军探索与创新的脚步从未停止。在全市范围内首先开展了ECMOX线下空肠管植入、粪便移植、骨髓枪、重症床旁超声、重症康复等技术,仅2017年就开展了超声斑点追踪、TCCD、食道超声等新技术。利用业余时间自学计算机技术,开发了医学应用软件、专业数据库、建立了ICU自有的超声影像PACS系统,基于手机应用的医护办公系统等软件,为科室临床、教学、科研发展提供了有效手段。其中的医院早期病历书写软件获得“宁波市轻工小发明奖”。和建筑方合作设计了设施国内一流、符合院感规范、打破传统布局和高度信息化的ICU病房。在国内外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出版专著6本。获得国家医学专利1项,浙江省医药卫生科技创新奖三等奖1项,宁波市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这种例子不胜枚举,但许兆军主任非常低调,有人说他是个才子,而且酒香不怕巷子深。

千淘万沥虽辛苦  吹尽黄沙始到金

2007年浙江省选派医疗队支援新疆时,许兆军主动请缨到新疆和田县人民医院。作为挂职的副院长,他在很短的时间内熟悉和适应了少数民族地区的生活和工作环境,直接参与了危急重症患者和相关的抢救工作。在援疆中,每逢休息时还是往医院跑,他心中装的、割舍不下的还是病人,把精力和爱奉献给了援疆的医疗工作上,把全部心血都用在了“传、帮、带”和推广、传授新技术、新项目工作上,为和田人民心血管疾病的防治做出了贡献,也为和田县人民医院留下了一支永不撤走的医疗专业技术队伍,赢得了当地百姓、同行们的赞誉。

在服务百姓、发展自我的同时,时刻不忘肩上的社会责任,在他的组织领导下,送医下乡、进社区,慈善捐款、救灾助困,已成为科室的常态行为。平时生活中他不铺张浪费,尽自己能力帮助有困难的人,至今已资助3户贫困家庭子女长近10年,此外,还多次为青川、玉树灾区捐款,奉献爱心。每年无数次参加义诊活动,深受群众的欢迎。

一钱罄矣还栽菊  四壁萧然不卖琴

随着经济体制市场化改革的逐步深入,不可避免地带来一些“负产物”,金钱的诱惑无时不在考验着白衣天使们的心灵。作为一名科主任,一个科室的领导者,就是一面旗帜,“打铁还需自身硬”,在医风的具体执行标准上,许兆军主任敢于号召全科室医护人员“向我看齐”,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禁止别人做的,自己坚决不做。以自己为标杆,需要勇气,更需要自警、自律、自廉。只有对自身严格要求,才能由“一点红”带出“一片红”,带出一支过硬的队伍。

作为ICU主任说没拿过红包、回扣,任何人都会怀疑,但一桩桩、一件件事不断的证明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每当患者给他“红包”的时候,他总是婉言谢绝。实在拒绝不了,就委托护士长交到患者住院费中,或是上交院纪委。一次,一位病人入住ICU后,家属强行将沉甸甸的“万元红包”塞到许主任的手中,许主任当场拒绝。几天后,病人病情好转,从命悬一线到转危为安,家属心里非常高兴,为了感谢许主任及ICU医生护士不分昼夜的辛勤付出,家属再次拿出“万元红包”,真诚地“恳求”说:许主任我们送的不是红包,是表达对你及你的团队治愈疾病的感激,无论如何请你接受我们全家的心意。他依旧坚持原则,婉言退回。在疾病治愈转出ICU时,这位家属发自内心、哽咽的评价说:“许兆军主任病看得好,他的人品更好!”。谁说医患水火不容,实应是鱼水情深,能赢得病人的真心,就是对一位医者最大的肯定。

在多年的从医生涯中,许主任从不计较个人得失,不但不拿红包、回扣,还把本该属于他的也没拿或捐出来了,如医院创三甲成功后,医院给科室医生的奖励,他都分给了医生,自己分文没取;作为ICU主任,请他讲课的越来越多,他用讲课费为科室添置了电脑、投影仪、专业书……清清白白行医是他的行为准则和人生追求。

一花独放不是春  百花齐放春满园

“大家好才是真的好”这也是许兆军主任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他注重学科建设和人才梯队的培养、科研队伍建设和整个团队科研水平的提高。在同行的眼中,他是一个毫无保留的人,总是积极主动的、迫切的、毫不吝啬的将自己所掌握的先进技术和最新科研成果无私地传授给下级医师。每次查房,他除了根据病人的症状特点有针对性的讲解疾病发生规律、疾病特点,化验、检查结果分析,预后转归,并发症及最新进展,更重要的是“授人以渔”,着重培养、训练下级医生作为医生该有的思维方式。同时,努力创造条件让科内成员到国内医院学习进修或推荐参加高级别的学术会议,帮助他们快速提高各方面的能力。对此,有些人不能理解,认为他应该有所保留才对,而他却说:“作为主任要有宽广的胸怀,为了医院的未来有义务和责任培养下级医生,否则就别做这个主任。”

为了创建一个学术型团队,他采用通过工作责任制的方式鼓励团队的自我管理,促进团队成员间高度的互动和合作;量才用人,极大地调动每位成员的工作积极性和聪明才智。现在科室的医疗技术处在省内先进、市内一流的水平,拥有一支技术力量雄厚的业务团队,各类急危重、疑难病人的救治成功率达到93%。他还积极与兄弟科室交流合作,为高风险手术、极危重病人的抢救保驾护航,被兄弟科室戏称为他们的“保险箱、定心丸”。

作为科主任许兆军主任带领ICU+急诊全科医护人员,施展着精湛的医术与死神搏斗,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生命的奇迹,赢得了百姓的尊敬和称赞。在他的带领下,所在科室(ICU+急诊)取得了国家级巾帼文明岗、省级青年文明号、工人先锋号、青年突击队等荣誉称号。

2012年上半年,他兼任急诊科主任,负责管理急诊科的日常运行,经过半年多的时间,整个急诊科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受到院领导和同事的好评。2016年初,急诊科获得了宁波市重点学科。

语言的描述不能展现一个人的全部,患者及同行的赞扬是一位医者的荣誉。他也许没有惊天动地的伟业,但是是一位执着的杏林耕耘人,也许没有气壮山河的动人事迹,但是是一位德艺双馨的健康大使,这就是人民的生命守护神-------宁波市第二医院重症医学科兼急诊科主任、主任医师许兆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