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奖医师

职称:主任医师
职务:所长
单位:南京总医院全军普通外科研究所
任建安,现任南京总医院全军普通外科研究所所长,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普通外科临床工作30年,收治了大量转自国内外的肠瘘病人,总结不同类型肠瘘的发生发展规律和治疗策略,创新肠外瘘快速自行愈合疗法,改进了肠外瘘治疗方法,拓展了腹腔感染治疗的新领域。系统建立腹腔开放疗法治疗严重腹腔感染的方法。在腹腔感染、肠外瘘、克罗恩病外科并发症和营养不良的治疗方而积累了丰富经验。
(一)在政治上严格要求自已,努力做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政治上进一步坚定了跟党走,服务军队,效力国家的政治信念。在工作与业务上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2014年始担任普通外科党支部书记,团结支部一班人,带领支部全体党员,认真学习党章党规,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讲话,努力做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因在军事医学与临床工作的突出成就,2013年获南京总医院优秀共产党员称号。先后荣立二等功两次,三等功一次。2013年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同时获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
(二)努力提高腹部战创伤救治水平,为未来军事斗争做好充分准备。围绕着为军服务,为未来军事行动做准备的目的,以腹部战创伤救治为主攻方向,广泛开展腹部战创伤合肠外瘘、腹腔感染和脏器功能障碍的研究。于近四年内集中攻关,加大了团队在这一领域的研究力度,取得丰硕的成果。
率先系统建立腹腔开放-治疗战创伤致严重腹腔感染的完整体系,拓展了国内腹腔感染治疗的新领域,攻克了早期开放与临时关腹的一系列难题。发明负压辅助的三明治装置,用于粘连形成期临时关闭腹腔,早期恢复腹腔的生理环境。研究不同临时关腹措施对腹腔开放创面的影响。在腹腔开放早期,为减少腹腔开放创面磨损,创用富含血小板凝胶进一步保护腹腔开放创面。设计合成腹部战创伤急救包。并用于部队卫勤演练与腹部创伤的救治和后送。
发明系列方法恢复腹腔开放中期的生理环境。突破传统思维,采用切口单纯缝皮法封闭腹腔,恢复腹腔生理环境。针对腹腔深部脓肿,创用腹腔穿刺器-辅助放置双套管冲洗引流,改变了腹腔引流的现状。研究腹腔开放疗法对脏器功能的影响,率先揭示腹腔开放疗法可逆转脏器功能障碍。率先证实持续感染导致的肝脏功能损害是腹腔感染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而腹腔开放可显著降低肝脏炎症反应,逆转肝功能损害。
拓展腹腔开放后期-腹壁重建手段,对合并肠瘘的腹壁缺损,提出先促进肠瘘愈合,降低污染,再行腹壁-永久重建的策略。对不能自愈的肠空气瘘病人,证实可在切除肠瘘重建消化道的同时,通过腹壁层次分离法重建腹壁,推翻了国外专家宣称的两者不能同时重建的论断。对爆炸伤造成的腹壁巨大毁损,联合生物补片和自体组织重建腹壁,有效降低了腹部爆炸伤的致死率与致残率,最大程度地降低了社会心理影响。
有关腹腔开放疗法治疗腹部战创伤合并腹腔感染的研究获2016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和2014年全军科技进步一等奖。
(三)普及推广外科感染研究成果,外科感染的诊治居世界先进水平。参与多部外科学教材外科感染章节撰写。担任卫计委抗感染药物专家委员会委员,参与《抗感染药物合理应用指导意见》的撰写。2013年在第33届北美外科感染学会(SIS)上介绍中国在肠瘘合并腹腔感染治疗领域的研究成果,获外科感染学会创始人奖(Altemer奖)。2013年,参与制定《亚洲腹腔感染抗感染药物合理应用共识》的编写积极开展手术部位感染(SSI)预防的研究,2014年入选世界卫生组织(WHO)预防SSI指南专家委员会,参与制定SSI预防指南。2014年担任世界腹腔高压与腹腔间隙综合征学会(WSACS)中国区主席,并在第七届ASACS年会上介绍中国在这一领域的研究成果,获参会代表好评,获学会执行委员会委员提名。
(四)继承并发展了肠外瘘治疗理论与技术。在黎介寿院士的精心指导下,结合普通外科研究所多年的诊治经验与研究基础,广泛开展了肠外瘘及其相关并发症的诊治与研究工作,重点研究了肠外瘘病人合并的肠道功能障碍、营养不良、腹腔感染和,脏器功能障碍等难题,总结了不同类型肠外瘘的发生发展规律及相应的治疗方法。通过动物实验与临床研究,探索了肠外瘘的早期确定性手术。近十年来,重点开展了肠外瘘快速自行愈合疗法的研究,发明了自体纤维蛋白胶封堵管将肠外瘘的方法,显著缩短了肠外瘘的治疗时间,减少肠外瘘的并发症,降低了肠外瘘的费用。被黎介寿院士誉为“肠外瘘治疗的传人”。
在黎介寿院士的关心与培育下,培养了多名的硕士与博士及专科进修生。肠外瘘诊治的专门人才分布在国内各大医院,并于2013年建立了肠外瘘治疗协作网,2015年成立中国医师协会肠瘘专业委员会,担任专委会主任委员。针对肠外瘘治疗的难题,开展多中心临床研究,宣传推广肠外瘘防治的成果,减少了潜在的医疗纠纷,获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为提高国内肠外瘘治疗水平,减少肠外瘘发生做出了应有的努力。
(五)开展克罗恩病外科并发症诊治的研究。早在本世纪初即开展克罗恩病合并外科并发症的研究,并于2008年获江苏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在推广研究成果的同时,进一步加深克罗恩病合并外科并发症的研究,开展克罗恩病合并外科并发症的专病治疗;总结了克罗恩病合并肠外瘘的发生发展规律,研究了克罗恩病合并外科并发症的手术方法、手术时机与围手术期处理原则。在国内率先证实,中药雷公藤可预防克罗恩病的复发;证实雷公藤可通过抑制细胞内信号转导达到降低炎性作用;发现克罗恩病等危重病人存在着非甲状腺病态综合征,并提出了解决办法。
在黎介寿院士的指导下,依托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的科研平台,带领团队发表文章近300篇,其中SCI100余篇,总被引用次数达200余次。培养了一批专科进修生、硕士博士研究生及博士后。举办了4届“钟山国际外科感染论坛” 。
研究工作得到后勤科研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卫生厅等项目的支持,获得数百万元经费的资助。先后荣获江苏省医学杰出人才培养对象、江苏省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2015年江苏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入选2013年度“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中家级人选同时获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2012年度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11年度江苏省优秀重点人才、2011年度“南京十大科技之星”等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