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康忠    男    藏族 1971.12

职称:主治医师

职务:院长

单位:阿坝县藏医院

个人感言
推荐理由
先进事迹

阿坝县位于四川省西北部边缘的高原远山中,地处川、甘、青三省交界处,县城距成都要跑512的公里的山路,空气中氧含量低,在人们的印象中,这样的地方因为缺医少药,医疗条件落后,藏族同胞的生命与健康随时受到高原疾病的威胁。

然而,这里的阿坝县藏医院,一个原来不起眼的小医院,升级为阿坝州县级医院中唯一的二甲藏医院后,形成了对患者、康复和医疗资源的三大虹吸效应,发展成为三省边界的区域医疗中心,缓解了周围草场、山地农牧民的看病难、看病远、看病贵困境。

华丽的转身,离不开阿坝县委、县政府的支持,离不开全体医护人员的艰辛努力,也离不开他们之中的技术与管理带头人——阿坝县藏医院医生 徐康忠。

他,执起手术刀,精心解剖手到病除,救一位位患者于水火之中;而撑起创新变革之剑,他大刀阔斧激流勇进,两年就将小小门诊部打造成藏西医结合的一艘大船。

这位197112月生的藏族医生是中共党员、主治医师。19937月参加工作,曾在阿坝县人民医院工作13年,20148月才调入阿坝县藏医院工作并担任院长。

一、医术精湛、精益求精

从医23年来,徐医生兢兢业业,亲自主刀大小手术上万台,无一例医疗事故、无一例失败手术,病人满意率、床位使用率100﹪,在业内受到了广泛的好评,在病患中赢得了较高的口碑。他坚持的信条是:只有通过提高医疗服务质量,才能赢得患者的信任。他在工作中不断学习,苦练过硬的基本功,通过学习新知识、新技术、新疗法,了解高原疾病发展的新动态,结合实际积累了新的治疗经验。多年来前后3次前往“三级甲等”医院进修学习,进一步丰富了理论素养。目前,阿坝县藏医院开展的普外、骨科、脑外等多项外科手术他都必须亲力亲为,成为了阿坝县藏医院学术发展的带头人和技术骨干,尤其是开展腹腔镜手术,填满了贫困偏远山区的手术空白,因此有 “阿坝徐一刀”的称号,受到了患者的信赖,十里八乡的许许多多家庭,都在他手中获得治疗和康复,与阿坝相邻的青海、甘肃等地的患者纷纷慕名前来就医,外省患者占了就诊人数60%以上,最远的来自500公里以外的地方。成为阿坝县人民及周边百姓驱魔解痛的福星,阿坝州、青海、甘肃的藏族同胞亲切的称呼徐康忠是“我们的好门巴”。

如果没有徐康忠这类医术高超的“门巴”扎根坚守在高原少数民族地区,就没法通过分级医疗的方式,从基层、从根本上解决老少边穷地区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从病人及家属角度看,他们从牧区来到阿坝县,再从县城到成都、州里看病,交通住宿,还有饮食护理,一周下来至少会增加患者数千元的支出;更别说512公里的路途,一路翻山越岭、雨雪阴晴,外科患者本来就有病痛在身,颠簸起来更加痛苦;而路途时间加上大城市医院的挂号排队还有语言沟通等等问题,还有可能延误病情,造成终身的遗憾。

二、带病坚持上岗,爱岗敬业

由于长期病人点名要他做手术,多台手术连续做,徐大夫患上了腰椎间盘突出症,急性腰肌扭伤,很多时候做完手术,徐医生都是蹒跚从手术室出来。但是徐医生从来不喊疼痛,做完手术后,同事建议他回家休息,然而,他哪里闲得住?他还要等做完手术病人回到病房,还亲自观察病人的术后情况,同时还要叮嘱病人家属该做些什么?该注意些什么? 因长期劳累患下很多职业病,但是徐大夫任劳任怨,始终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他常说:“只要病人需要我,我就必须在他需要的时候为他服务”。

三、弘扬医德医风 ,热情为患者服务 

徐大夫弘扬良好的医德医风是医疗质量、医疗安全的保证,他常常说修医德要在强医技之前。在工作中徐医生即是专业带头人又是先锋带头人,他是全县医务工作者的榜样。每天坚持早上班迟下班,不管是周末还是节假日,不管是生人或朋友,只要病员需要,徐医生随喊随到。对待患者从不分家庭境况是富是贫、社会地位是高是低,始终把患者的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

阿坝县安斗乡派克村的南木戈,因胸闷气紧,在别院检查医生告知右侧胸腔积液,需要做手术,建议去上一级医院进一步检查就诊,可因家庭贫困及无人照顾的原因,一直未就医。后来打听到藏医院的徐康忠门巴,但是由于没有钱支付住院和手术费,于是患者恳请徐门巴暂时开点药控制一下症状。徐门巴当机立断与相关部门商量,先让病人入院治疗,最终由徐门巴主刀下行开胸探查术,手术很成功,术后病情好转。南木戈一家由衷地对徐门巴精湛的医术感到钦佩,由衷地对徐门巴不分贫贱、不分地位高低先治病求人的工作作风表示敬意。

他对待每一位病人,都能做到认认真真检查、详详细细解说、兢兢业业施诊。当遇到患者家属不理解时,不厌其烦地耐心做好解释工作,不管工作多忙多累都要坚持每天下班前做到床头交班,仔细查看每一位病人,掌握病人的病情变化。时刻为病人着想,从检查到治疗,为患者精打细算,如果遇到远道而来的患者,还会跟相关科室沟通及时联系,尽量让患者在当天能做完检查,明确诊断,给予及时的治疗。用徐康忠的话说,如果患者不嫌弃我,我愿意成为他们的朋友和家庭医生。

四、工作严谨,责任心强。

从医多年来,徐大夫一直保持着高度的责任心、良好的职业道德、严谨的工作态度,并有较强的综合分析能力。在空前紧张的医患关系面前,不抱怨,牢记救死扶伤的职责,严格要求自己,加强医患沟通,提高服务品质,不断学习掌握医患沟通技巧。此外,自己还非常重视诊疗过程中的心理疏通,在给病人看病时,关注患者的心理变化,坚定不移地认为一个亲切的笑脸、一个鼓励的眼神、一句温暖的问候语、一个拉扶的细心动作本身就是一味对症良药。从自己做起,从点滴做起,视病人如亲人,从而赢得了病人的理解、支持与尊重,从未出现医疗纠纷情况。

46岁的女患者阿康住院期间一直担心年龄大、术后恢复不好等问题,徐医生语重心长的反复给我做思想工作,亲自进行胆囊切除术,如今病人已痊愈。住院7天的时间里,阿康看到的是微笑,听到的是安慰,感到的是满意。如果说穿白大褂的人是应该受人尊重的话,那么,对病人和她全家来说,徐医生高尚的职业道德以及精湛的医疗技术解除了病痛,让她身心舒畅,徐门巴更是阿坝人民值得尊重、尊敬、信赖的好医生。

徐大夫在阿坝县藏医院,从纯藏医医疗模式转变为藏西医结合医疗模式的发展过程中,做出了杰出贡献,成为了全州有影响力的医务工作者。在今后的工作中,徐大夫将会更加努力,弘扬老一辈的医德医风,爱岗敬业,取信于民,在竞争中求生,在竞争中求发展,在自己的本职工作中,争创一流,再攀高峰。

另一方面,一花独放不是春,在作好治病救人工作、当一名好医生的同时, 徐康忠同志身为阿坝县藏医院院长,首先起好带头和表率作用,认真履行领导干部的工作职责,班子团结协作,相互配合。认真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医德医风建设工作,加强财务管理,一切政务活动和财务收支全部公开,主动接受广大干部职工的监督,努力做到班子带队伍、队伍促发展,不断提高为民、务实、清廉的自觉性,促进了阿坝藏医院的健康发展。

徐康忠同志始终坚持“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的工作作风严格要求全院职工,在生活上却对全院职工关怀备至、呵护有加。近两年来,多次与医院相关科室沟通,完善了住院部、门诊部、挂号室、药房等夜班值班室的配备,尽量的为值班医务人员创造一个良好的工作与休息环境,培养和留住了人才,提高了医院的诊疗水平,不仅让阿坝县的群众受益,还让县藏医院的声誉扩展到附近的县乃至周边省份等更广阔的地区。

阿坝县藏医院制剂科主任米鹏说,徐康忠同志是我们阿坝藏医院的“一把刀”,老百姓叫他“徐一刀”,他对工作认真严谨,很多事情都是亲历亲为,待人和气,对病人关心,对员工更关心,员工们都喜欢他。徐院长来到县藏医院后,经过一年努力,阿坝藏医院已经成功创建为二级甲等医院。

数据最能说明问题,近年,在徐康忠同志的带领下阿坝县藏医院从2014年接诊量不到8000人次,到接诊量达38752人次,同比增加30752人次。县藏医院从2014年度业务总收入不达60万元,到业务总收突破1510万元。使得医疗设施和装备水平快速增长,全院编制60人,现有职工126人;编制床位80张,实际使用136张。目前拥有DRCT、彩超、心电图、全自动生化仪、温热室低周波治疗仪、超短波治疗仪、干涉波治疗仪、TDP治疗仪和电针治疗仪等先进诊疗设备,设备资金总金额达1000万元,并且每年还以200万元的速度递增。

阿坝县藏医院针对患者运用藏中西医三结合的模式诊治病人,思路清楚、诊断明确、方法多样、治愈率达96%,好转率达 4%。由于服务规范、诊治合理,阿坝县藏医院近年来出现了一床难求的现象。

今天的阿坝藏医院,在徐康忠同志的带领下,已经从旧式传统的藏式医疗模式,转变为藏、中、西医相结合的新型医疗模式,赢得了较好社会信任度,为阿坝县藏医院医疗事业今后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徐康忠同志在他的工作中,时时刻刻以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在救死扶伤的岗位上处处表现着一个共产党员的带头模范作用。他坚信“年轻就应该在奉献中绽放更加灿烂的光芒,更应该在自己的岗位上无私奉献”,体现一名共产党员的优秀品质。工作以来,曾获得“四川省优秀医务工作者”称号、“阿坝县优秀共产党员”称号、四川省首届“大美医者”称号。

“医者仁心,悬壶济世”是徐康忠同志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和医学专家对生命价值的追求,“奉献不言苦,追求无止境”是徐康忠同志书写的人生格言。

未来,在徐康忠同志的带领下,阿坝县藏医院在坚持走藏、中、西医结合的创新型医疗道路上必将取得更大的成绩,成为川、甘、青结合部藏区人民群众交口称赞的好门巴!



也许,县级民族医院的平台不似高原上虫草、松茸那样名贵,但徐康忠正如那鲜艳的藏红花,扎根草原,忠诚地守望着阿坝这一方水土,守护着农牧民群众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