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奖医师

职称:主治医师
职务:特勤医学科副主任
单位:火箭军总医院
王烈明,男,1974年4月出生,1998年7月入伍。现任火箭军总医院特勤医学科副主任、火箭军总医院急诊科主治医师、火箭军核应急医学救援队分类后送组组长、火箭军总医院野战医疗所分类后送组组长。
入伍21年来,始终牢记职责使命、聚焦备战打赢、矢志精武强能,参与执行汶川、玉树抗震救灾,军委、火箭军演练演习等重大任务128次,年均1/3时间奋战在大漠戈壁、深山密林、高原哨所等卫勤保障一线,先后荣立三等功2次,多次获评“抗震救灾先进个人”“白求恩式好医生”“卫勤训练标兵”“卫勤训练先进个人”“保健工作先进个人”“优秀共产党员”。
一、政治思想过硬,理想信念坚定
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持用党的创新理论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改造思想、塑造灵魂、指导实践,不断加强党性修养、锤炼思想作风。在习近平强军思想指引下,以高度的使命感责任感紧迫感,积极投身强军兴军伟大实践,努力践行以“三爱”“五讲”为核心的火箭军精神,工作中全力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精一行,接受任务愉快、完成任务坚决,展现出一名优秀共产党员坚定的政治立场、严谨的工作作风和昂扬的精神状态。
二、牢记军事卫勤职责使命,忠诚履行备战打仗主责主业
坚持以军事斗争准备为牵引,以军事卫勤保障为抓手,积极投身重大军事卫勤演练保障任务。入伍之初,作为一名工程部队基层军医,始终把保障官兵健康放在首位。主动深入国防施工一线,扎根荒漠深山,先后参加了“0101-3101”工程、“7911甲”系列工程、“968”工程、“128”系列工程、“151”工程、“629”工程等28项重大卫勤保障任务。调入第二炮兵总医院急诊科后,连续14年参加后勤部应急保障大队及总医院野战医疗所野外驻训任务,年均野外驻训时间保持在30天以上,先后在医疗保障组、防疫洗消组、医疗一组和分类后送组工作,担任组长、野战急救技能培训教员等职。卫勤保障训练期间,积极发挥专业特长,履行野战医疗所战伤救治教员职责,认真组织各项卫勤及战场救治技术培训,摸索出了一整套科学、规范、高效、实用的战场救治技术,有力促进了总医院卫勤保障能力大幅提升。2008年,执行“汶川抗震救灾”任务73天,曾孤身带领10名医疗救治队员冒雨徒步行军60余公里滑坡山路,深入重灾区北川县禹里乡,在毫无后援、物资匮乏、生活艰苦的恶劣条件下,坚定履行救灾任务21天,踏遍禹里20余个自然村,入户200余家,救治灾区伤病员3000余名,因此荣立三等功并获评“抗震救灾先进个人”。同年,被机关抽调到第二炮兵总医院医疗科担任助理员,主要负责医院临床科室医疗管理工作,多次组织“全军被装会议” “健康军营行活动”“北京师范大学国庆群众游行方阵”“中医中药军营行”等大型卫勤保障任务和医疗活动。2012年,在某基地医院代职期间,积极参与专业技术交流活动,参加医疗队巡诊,先后奔赴10个工区,行程1.3万余公里,巡诊官兵2885人次,体检2106人次,举办卫生知识讲座10场次20个课时,受教育官兵2309人次。2016年,在全军卫勤力量跨区基地化轮训和检验评估任务中,带领本组成员积极参训参演的同时,主动作为、改革创新,先后制定优化各项战场救治流程50余项、发明相关专利20余项,获得第三军医大学全军卫勤训练基地领导及专家组的高度认可和一致好评。2017年,火箭军后勤部组建火箭军核应急医学救援队,作为分类后送组组长,先后参加了“1723”“1401”和“天剑-1802”等重大演习任务,体现出良好的组织协调能力和战场救治水平,为火箭军核应急医学救援能力提升作出了重大贡献。因政治思想过硬和业务能力突出,多次受上级指派参与 “全军劳模追悼会”“后勤训练一级单位军政主管集中考评会”“砺剑-14演练”“第二炮兵党委会”“军委巡视组”“2015国庆阅兵”“第二炮兵医疗系统医德医风建设全体会议”“习主席视察火箭军医疗保障暨火箭军第一届党代会”“军纪委绝密任务”“103仓库功能检验任务”“退役军人事务部成立”等重大医疗保障工作。长年参加总医院平时和节假日期间核常战备值班的教学、训练、拉动和紧急前出任务,并担任值班组组长。近年来,累计参加全军、火箭军重大军事卫勤演训和医疗保障任务128次,年均1/3时间奋战在大漠戈壁、深山密林、高原哨所等卫勤保障一线,切实践行了“保障打赢、姓军为兵”的根本宗旨,忠诚履行了一名军医的使命职责,先后10次获评“卫勤训练标兵”“卫勤训练先进个人”。
三、刻苦钻研业务,学术成果突出
临床工作中,严谨细致,立足岗位,建功立业,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熟练掌握本专业领域疾病的诊治流程及救治技术,熟练掌握本专业常见病、多发病及急危重症的诊治技术,真诚耐心细致对待每一位患者,医术医德医风优良,医疗工作实现“零差错、零纠纷、零事故”,得到医患的一致好评。近5年来,累计诊治伤病员3万余人;完成火箭军官兵健康巡诊和体检9千余人次;执行院前急救任务200余次;连续10年因工作需要主动放弃休假,坚守医疗一线。积极组织和参加院内、院外、科内各种教学活动,参与院内急救技术教学、培训20余次,医院三生队授课、带教活动30余次,组织科内教学活动150余次,院外教学、培训10余次。因工作业绩突出,先后多次获评 “白求恩式好医生” “保健工作先进个人”“优秀共产党员”。
利用担任火箭军总医院急救技术教员、全军部队卫生装备训练考核员、全军急救医学专业委员会专业学组(心肺复苏)委员、国际创伤生命支持(ITLS)提供者和国际急救导师、全军群众性战伤救治技术练兵活动系列教材评审专家、军事护理技术规范研讨鉴定专家、火箭军群众性战伤救治技术练兵考核专家、《中国误诊学杂志》《医疗卫生战备》特约编辑等机会,努力积累总结经验,刻苦钻研相关业务,积极开展急诊科急危重病救治,院前、院内急救和急救新技术研究,教学培训、急救装备研发、野战医疗所驻训、野战创伤急救技术教学培训、医学应急救援、教学和相关装备研发、重大任务卫勤保障、教学和相应装备研发、特勤医学科建设发展、国家核应急救援队组建运行、教学以及救援队装备研发等工作。先后在《中华急诊医学杂志》《医疗卫生装备》等医学杂志发表论文52篇,其中《一种新型经口气管插管固定装置的研制》被英国《科学文摘》收录;获国家专利授权27项、全军医疗成果三等奖4项、火箭军医药卫生成果一等奖1项;参编专著6部、负责课题1项,享受军队优秀技术人才岗位津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