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鹤鸣    男    无 1967年11月

职称:主任医师

职务:普通外科副主任

单位:解放军第306医院

个人感言
推荐理由
先进事迹

杨鹤鸣,男,196711月出生,19917月入伍,现任解放军第306医院普通外科副主任、主任医师、胃肠外科学组组长、306医院伦理委员会委员。兼任解放军战创伤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医学战略促进会结直肠病学专业委员会常委,中国医学教育学会胃肠病学专业委员会常委,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灾害医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肿瘤学专业委员会委员、北京外科医师联盟专家、航天医疗保健专家,北京自然基金评委,北京市科委基金项目评审专家,海军医疗事故评审专家。获全军科技进步二等奖四项,主编专著一部,荣立三等功一次,优秀基层干部一次,优秀党员及优秀科技干部多次。因在载人航天任务中表现突出受到习主席集体接见。

一、坚定理想信念,作风优良

该同志始终将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坚决拥护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头脑。认真学习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特别是习主席系列重要指示。坚决维护核心,坚定执行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一系列根本原则和制度,在重大问题上和关键时刻的表现立场坚定。自觉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行动指南,服从领导,听从指挥,遵守部队的条例,条令和规章制度,自觉践行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和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坚决贯彻上级指使要求,服从组织安排,服从命令,听从指挥。忠诚老实、安心部队、安心本职、尊敬师长,团结同志,积极参加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并以较高的政治责任感和良好的精神状态投入到实际工作中,在工作中发挥创造力,爱岗敬业、敢于担当、乐于奉献。

二、坚持服务方向,积极实践

该同志始终坚持“姓军为兵”服务方向,瞄准备战打仗主业,刻苦钻研战创伤救治本领。大学毕业后长期扎根部队,工作在临床一线,二十多年如一日,真诚为广大基层官兵和人民群众服务。

在国防科工委某基地工作期间,他看到这里的战士们最多见的是训练伤,由此导致失血、感染等情况非常多见,由于离大医院较远及缺乏及时救治,有的战士因此病情加重,因此决心努力学习野战外科及救护知识,努力为官兵减少疾苦。在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学习期间,主攻野战外科战创伤休克专业,对战创伤基本救治技能及科学研究进行了系统学习,全面深入掌握了相关技能,对创伤失血性休克的基础和临床进行了有益探索,获得有关专家高度评价,所做的研究“休克时细胞、亚细胞膜损伤特点、机理及防护的研究”获得重庆市科技进步二等奖。

部队和地方外科常见病一直是医疗工作的着眼点,战创伤仍然是军地最常见的病症,有重要研究价值。因为创伤并由此导致的休克等并发症是包括年轻战士在内的年轻人首位死亡原因。腹部创伤伤情复杂、处理困难,该同志团队走基层、下部队,多次到系统所属连队了解伤情,制定研究方向、细化研究方案,并积极为基层官兵及群众服务。相关研究“腹部创伤外科疾病并发MODS的基础研究和临床救治”获得全军科技成果二等奖,该方案为基层官兵战创伤救治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方案,经过实际应用,提高了战创伤治愈率,切实增加了战斗力。

该同志长期工作在临床一线,并不断学习提高。在解放军总医院攻读博士期间,在著名普通外科专家李荣导师的栽培下,在黄志强院士等的亲自指导下,学术水平进一步提高。参加全军“86-3”课题、国家自然基金课题及全军“530课题”各一项。所做课题“野战腹部创伤非控制性失血性休克早期限制性液体复苏”深入研究了野战腹部创伤失血性休克液体复苏方法,为我军野战创伤救治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救治策略。

三、瞄准部队特色,刻苦钻研

该同志心系基层、服务军民,瞄准战略支援部队特色,刻苦钻研,积极实践。火箭推进剂偏二甲基肼、四氧化二氮、液氧煤油等具有一定的毒性和易爆性质,吸入后会引起人们窒息,肺水肿甚至死亡,某些火箭推进剂则具有一定的致癌特性。该同志带领研究小组针对所属部队特殊作业特点,面临缺少经费、设施简陋等困难,在防毒面具及防护手套都缺乏的条件下,克服了推进剂保存、运输、获取困难、动物模型建立困难等难题,创造条件,连续作战,进行染毒、取样、测定、解剖、记录、分析等多个环节操作,眼睛肿了,喉咙哑了,仍然坚持工作,冒着中毒、爆炸、烧伤等危险,顺利完成了多批动物实验,获得了一大批珍贵的第一手资料,提出了多个行之有效的救治方法。“火箭推进剂爆炸致冲毒复合伤的基础研究和临床救治”获得全军科技进步二等奖,为火箭推进剂的防护与救治做出了突出贡献。

载人航天是中国人民的骄傲。该同志在保障航天工作中默默做出奉献,参与了“神舟9号”、“神舟10号”与“天宫一号”交会对接及“神舟11号” 与“天宫二号”交会对接等任务。执行主着陆场航天员救护保障任务期间,在偏远的四子王旗草原出差数月,精细制定救治预案,克服复杂偏远的草原环境及气候等条件,反复演练,圆满完成任务。同时,针对实战,主研课题“模拟航天超重状态下腹部创伤失血的救治研究”为任务情况下航天员救治提供了切实保障。为进一步进行航天医疗保障,深入研究了航天环境对机体的影响,相关研究进一步深入,其中“微重力环境对消化道系统应激及肠道微生态影响的研究”或全军科技进步二等奖。

四、献身健康事业,勇于创新

该同志以解决军地患者病痛为长期努力方向。了解和熟悉本专业国内外的最新研究动态和进展,把握前沿动态,将所学的新知识及最新研究动态应用于临床,总结经验和教训。针对临床难题搞好科研课题的设计,努力创新。对疑难、危重病人有丰富的救治经验。擅长胃肠道肿瘤的规范化、微创化手术及治疗。在腹部外科、创伤外科、胃肠外科及微创外科领域有突出贡献。在胃肠道肿瘤的微创治疗包括腹腔镜胃癌根治、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及低位、超低位直肠癌TME及保肛、保留生理功能、NOSES以及全腔镜下全胃切除吻合等复杂手术方面具有特色。受到广大官兵的信任、崇敬及爱戴。获得自然基金课题3项、十二五课题1项,北京市课题1项及院级课题2项。在《中华急诊医学杂志》、《中华创伤杂志》、《中华航空航天医学杂志》及《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等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60余篇。主编及参编专著4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