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奖医师

职称:无
职务:小儿外科主任、小儿胸外普外科主任、卫健委先天畸形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
单位: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
王维林 国家二级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国务院政府津贴获得者。1982年毕业于中国医科大学儿科学系,毕业后留校在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从事小儿外科临床工作至今。现任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小儿外科主任、小儿胸外普外科主任、卫健委先天畸形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兼任中华医学会第八届小儿外科分会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第一届小儿外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小儿外科杂志副主编、辽宁省第九届小儿外科分会主任委员、全国小儿肛肠外科学组名誉组长、国家继续医学教育儿科学科组评审组长。
一、医德楷模 王维林教授从事临床一线工作36年,秉承医德为本、救死扶伤人道主义精神,热心为病人服务,致力于解除病人痛苦。作为我国知名小儿肛肠外科专家,受到全国各地慕名而来患者的广泛赞誉,所领导的小儿外科2014年获得国家临床重点专科称号,并连续7年获得复旦大学医院管理研究所颁布的小儿外科最佳专科信誉排行榜前三名。本人2014年获中国医学论坛报颁布的中国口碑医生称号。2015年获辽宁省首届“辽宁名医”称号。
二、技术精湛 王维林教授临床工作几十年如一日,刻苦专研业务,勇于探索,不断创新,医术精湛。连续3届担任全国小儿肛肠外科学组组长,擅长先天性消化道畸形的诊断和外科治疗,先天性肛门直肠畸形和先天性巨结肠治疗水平国内领先,其中先天性肛门直肠畸形的临床与基础系列研究获2007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第一完成人)。对儿童便秘和排便功能障碍性疾病的诊治有深入而独到的临床经验和研究。主持完成我国北方儿童功能性便秘的大样本调查结果。主持制定了我国小儿便秘、便失禁的排便功能检测方法和诊治流程,其所领导的小儿肛肠外科专业和术后排便功能障碍检测与个体化生物反馈训练,是我国最为全面、系统的小儿术后排便功能障碍的评估与治疗中心。率先提出重视儿童外科手术后功能重建和远期生活质量(QOF)的现代医学观点,对小儿外科肛门直肠畸形术后远期排便功能和生活质量进行评定,提出了我国儿童外科肛肠手术后生活质量评定标准和生物反馈康复治疗策略,奠定了小儿先天畸形手术后康复治疗在国内领先、国际先进的地位。上述研究成果在国际小儿外科核心杂志,美国小儿外科(Journal of Pediatric Surgery)杂志上发表多篇论著,并被美国小儿外科教科书《Text of Pediatric Surgery》收录。
王维林教授在临床工作中,勇于进取,技术精湛, 早在2005年率领专家小组为一对出生仅12天,体重仅有4.3公斤的胸腹联体婴成功实施联体分离手术,是当时国内实施的出生日龄最小、体重最轻的联体婴分离。包括央视国际、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搜狐、网易、新浪等100多家新闻媒体进行了报道。2008年率先在国内开展围产和胎儿外科手术,为一例巨大膈疝(肝脾小肠结肠均疝入胸腔)胎儿成功进行产时母体循环支持下(Exit)巨大膈疝修补术,为国内首例。采用经先天性巨结肠经肛门手术新术式,实现不开腹,术后无瘢痕,恢复快,收到显著的社会和经济效益。率先开展经自然管道微创外科技术(Nots),如经脐单孔腹腔镜“无切口”阑尾切除术和小儿腹股沟斜疝高位结扎术,真正做到微创、手术后外观无切口。首创B超监视下水压灌肠诊断和治疗急性肠套叠,避免空气灌肠对患儿X线照射,成功治疗肠套叠患儿万余例。
三、学科引领 王维林教授具有引领学科发展的眼光和能力,作为国家访问学者和高级访问学者,王维林教授先后在西班牙巴塞罗那大学和马德里La Paz儿童医院和美国纽约Schneider 儿童医院研修,从师于国际著名小儿外科专家Boix Ochoa和小儿肛肠畸形PSARP术式发明者Albert Pena。回国后率领所在团队开展肛门直肠畸形临床外科治疗的新技术,取得的成果先后获得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宋庆龄儿科医学奖、辽宁省科技进步一、二、三等奖多项,被评为辽宁省高校优秀创新人才,所领导的团队获辽宁省高校优秀创新团队称号,本课题先后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4项滚动支持、卫生部国家临床重点专科项目2项和一批省级科技攻关和重点项目。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论著263篇,SCI收录70余篇,在《中华小儿外科杂志》和《中华胃肠外科杂志》发表述评9篇。培养博士、硕士研究生30余名。与香港大学合作“培训-培训者计划”,先后送出5名学术骨干,其中4人回来后破格晋升教授,聘为博士导师,2人当选中华小儿外科分会中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培养博士、硕士研究生30余名, 1名为辽宁省优秀博士研究生。
早在1996年申报卫生部临床重点学科项目获得资助,并在小儿外科实验室基础上创建卫生部先天畸形重点实验室,是我国唯一的一所部属小儿先天畸形重点研究室,成为我国先天畸形研究的开放平台,并为本领域的科学研究做出显著贡献。重点实验室与欧美、日本等相关专业领域互有交流和来访。先天性肛门直肠畸形的基础与临床研究,历经20余年,在畸形的神经病理、分子遗传、排便功能检测和术后康复等多方面取得一批创新成果:1、首次发现肛门直肠畸形骶髓运动神经元的数量、功能以及肛周肌肉的神经末梢均存在明显发育异常,认为神经功能异常是术后排便功能障碍主要原因,提出恢复神经功能的治疗新思路,居国际领先水平。2、肛门直肠畸形动物模型的建立及其胚胎发育研究成为国内外迄今较为系统的研究体系。3、最早在国内建立了临床评分与客观评分相结合的肛门功能综合评分标准,本评分标准已成为我国肛门直肠畸形排便功能评定的重要参照标准。5、首先提出排便功能障碍的5种病理类型,并在国内外首先创造性地设计了针对性生物反馈治疗方法,显著提高术后排便功能和生活质量。
四、医德为本 王维林从医36年,恪守职业道德,精心服务于患者,无医疗责任事故记录,无医德医风违纪和不良行为记录。
鉴于上述突出业绩,王维林教授先后获得中国医科大学优秀专家、沈阳市优秀专家、沈阳市优秀科技工作者、沈阳市优秀海外学子、沈阳市劳动模范、辽宁省百千万工程百人层次、辽宁省优秀青年科技工作者、辽宁省高校优秀创新人才和创新团队带头人、辽宁省优秀专家、辽宁省五一奖章、小儿外科青年科技之星等荣誉称号。2014年获中国医学论坛首届十大口碑医生称号。2015年入选首届“辽宁名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