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建宁    男    汉族 1961年8月

职称:主任医师

职务:所长

单位:天津市神经系统疾病临床研究中心

个人感言
推荐理由
先进事迹

张建宁,男,1961年8月生,福建人,中共党员,教授、博士生导师,我国著名神经外科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担任中国医师协会第四届理事会副会长、中华医学会理事和神经外科学分会第七届委员会主任委员、天津市医师协会第三届理事会会长、天津市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第二届委员会主任委员、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院长、天津市神经病学研究所所长、教育部与天津市共建“中枢神经创伤修复与再生重点实验室”主任。

张建宁同志于1978 年考入江西医学院,1982 年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并留校在江西医学院附属医院从事神经外科医、教、研工作。1986 年考入天津医学院(现天津医科大学)攻读研究生课程,师从我国著名神经外科专家薛庆澄教授和杨树源教授。1989 年获硕士学位,1992 年获博士学位,学习期间获得天津市高教局颁发的王克昌奖特等奖等多项荣誉。1996 年公派出国赴日本研修,并被聘为客座讲师,2001—2002 年公派赴美国进行博士后研修,回国后被天津市政府“优秀留学归国人员”称号,2012年获卫生部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

张建宁同志从事临床工作30余年,历任神经外科住院医师、总住院医师、主治医师、副教授、教授,并先后担任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神经外科副主任、主任、副院长、院长,手术技艺精湛,迄今为止已完成各类神经外科手术4000多例,在中枢神经系统(脑、脊髓)肿瘤、脑血管病、颈(腰)椎病的诊断与治疗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2000年以后,他致力于开展神经外科微创治疗技术,在天津率先开展了多项新技术,获得一致好评,先后被评为卫生部优秀青年技术人才、天津市政府“131”第一层次人才、天津市卫生局优秀青年专业技术人员、天津市跨世纪人才、天津医科大学新世纪人才,2005年被聘为加拿大蒙特利尔神经病学研究所高级顾问,2010 年获得“王忠诚中国神经外科医师学术成就奖”。

作为神经外科学科带头人,他十分重视学科建设工作。在他的带领下,我院神经外科迈入国家级重点学科行列并成为卫生部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单位。2011 年学科临床基地扩大了近三倍,设计床位267张,建成了设备设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现代化神经外科手术室和神经重症监护病房(NICU),神经病学研究所扩大了面积,更新了科研设备。我院神经外科与神经病学学科在“211”工程三期建设、天津市重中之重学科建设和天津市“十五”、“十一五”、“十二五”和“十三五”综合投资建设中获得显著成绩,已成长为国内领先、部分领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大型神经病学中心。神经外科在国内多项专业排名稳居前列,其中复旦大学医院管理专业排名连续4年位居前五名,在他的领导下,2010年学科实验室成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015年建立了天津市神经系统疾病临床研究中心。

他以赵以成、薛庆澄、杨树源等老一辈神经外科专家为榜样,高度重视人才培养,以严谨的态度、孜孜不倦的精神去影响和帮助他的学生及周围的青年医生。在教学工作中重视对青年医师人文素质的培养,倡导合作精神,鼓励团队配合。要求青年医师开阔视野,把握规范,勇于探索,守正出新,先后培养了硕士生60余名,博士生30余名,毕业学生绝大部分均发表了高水平(SCI 收录)论文,成为天津市乃至全国的神经外科优秀人才。

他科研思维缜密,科研作风严谨,善于从临床实践中发现问题,通过基础研究探求机理,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再指导临床实践。他学术视野宽阔,注重学术创新。以科学严谨、求实创新、团结协作为宗旨,注重加强与国内外优势学科跨学科协作及学术交流,多次在重要国际学术会议做特约学术报告,领导或参与举办了一系列学术会议和继续教育学习班。他在国内外首次报道了“颅脑创伤后外周血内皮祖细胞的变化规律”,阐明了其内在神经血管功能修复中的重要意义,并提出了应用内皮祖细胞干预治疗颅脑创伤的新策略。他创新性的发展了他汀用于慢性硬膜下血肿的药物治疗方法,并开展了中国国内神经外科领域第一个由国人自己设计、执行的临床多中心试验,收到良好效果,得到国内外业内同行的一致认可。他还在国内外首次揭示了“微粒与颅脑创伤后凝血功能障碍的关系”先后在国际权威杂志《Blood》发表论著5篇,受到广泛关注。他先后承担了国家“973” 子项目、国家科技部国际合作专项课题、国家自然基重点项目、国家自然基金面上项目、天津市重大科研项目多项高水平科研课题,获得科研经费已超过3000万元。以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其中SCI 收录100余篇)。先后主编了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神经外科学》(第2版)和《神经外科重症监护》,主译了《显微神经外科手术图谱·脑肿瘤分册》,作为副主编负责编写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外科学》中神经外科学部分,同时还担任了《中华神经外科杂志》、《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副主编和10余种专业期刊的编委。他先后获得了天津市科技进步一等奖等多项科研奖励。

他认真学习管理知识,先后四次参加了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卫生部和天津市教卫工委举办的管理专业培训班,并结合医疗改革的实践,努力提升管理水平。担任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院长以来,他怀着对事业的高度责任感和使命感,认真履职尽责。以振兴总医院为己任,提出了“传承、求实、和谐、创新”工作理念。传承:传先辈创业之精诚,继无私奉献之传统,承医院复兴之责任。求实:以求真之精神,不断探索生命之奥秘,以务实之作风,不断推动事业之进步。和谐:以天地和合求同存异之原则,集各学派理念于一体,以和谐友善共同发展之精神,集四海人才于一堂。创新:守正而出新,在传承、求实、和谐的基础上,出新意于法理之中,以创新为动力,促各项事业科学发展。提出了“服务百姓健康,创建优秀医院;善待医院职工,造就一流团队”的工作目标。团结全院职工提精神、树正气、鼓干劲,努力推进各项工作全面有序开展。

在他的带领下,全院职工从制度年建设入手,加强干部培训,优化学科队伍;调整医院布局,优化医疗流程;加强信息化建设,充分整合院内院外资源,服务医院发展。医院高度重视高端人才引进,并着力为人才发展创造优良环境。成功引进了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国家“千人计划”特聘教授等一批优秀人才。发挥总医院人才、技术、管理优势,建立了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医疗集团,完成了“一横三纵”医联体布局,使医院品牌优势得到了进一步提升。“十二五”期间,医院的医疗、经济总量增加了一倍。

在他担任院长期间,医院先后完成保健医疗部、急诊儿科综合楼、门诊楼的改扩建;完成总医院院内环境美化及医院周边交通道路提升改造工程;实施了“智慧门诊”工程,借助信息化手段,优化了门诊就医流程,提高了诊疗效率,使市民的就医环境得到了较大改善。

他高度重视医院文化建设,大力弘扬总医院人“大医精诚、无私奉献”的光荣传统;关心医院职工生活,新建、扩建了职工食堂,完善了职工停车场管理,加强了医院职工的健康保健工作,在提升医院医疗硬件的同时,注重改善职工的工作环境,努力提升医院职工幸福指数,使职工实实在在享受到医院发展的成果,增强了归属感和幸福感。在他的领导下医院管理工作水平逐步提高,得到了人民群众和医院职工的肯定和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