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奖医师

职称:主任医师
职务:执行院长、消化内科科主任
单位: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
张澍田,医学博士、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现任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执行院长、消化内科科主任、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世界消化內内镜学会指导委员会委员、亚太消化内镜学会委员、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消化医师分会会长、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前任主任委员、国家临床医学研究协同创新战略联盟秘书长、国家消化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国家重点临床专科主任、国家重点(培育)学科主任、北京市消化疾病中心主任、,香港中文大学、山东大学客座教授、多家杂志副主编、编委。获卫生部“中青年突出贡献专家”、“北京市先进工作者”等荣誉称号,入选北京市“十百千”人才工程“百”人、“北京市科技新星”。申请人于2004年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国人部【2005】64号)。被评为北京市科委“科技北京百名领军人才”。
20余年来,申请人一直致力于消化系病的临床和相关临床基础研究,形成了两个特色方向:消化系癌前疾病癌变的分子机制、干预措施及早诊、早治,如分子标志物筛查、早期癌化学预防等;消化内镜介入(微创)诊断与治疗,如消化系早期癌内镜下切除,胆结石的内镜下取石,消化性溃疡出血的内镜下止血,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结扎和硬化治疗。
作为第一完成人获得省部级三等奖2项,其他各级别奖项2项。作为项目负责人先后承担多项科研课题研究,包括“863”计划1项、“973”前期计划1项、“十一·五”国家支撑计划1项、“十二·五”重大专项1项、国家自然基金3项、卫生部公益基金1项等重大项目。申请人主持或参加国际/国家多中心临床研究28项,其中参与国际多中心临床研究3项,主持国内多中心临床研究10余项,参与国内多中心临床研究15项。近5年以第一作者及通讯作者在国际、国内学术会议及杂志上发表论文150余篇。主编《消化疾病观察》、《实用消化科查房医嘱手册》等10部专著,获得国家发明及实用新型专利2项。申请人牵头及参与制定十余项临床诊疗、内镜规范化操作指南16项,占国内主要消化疾病临床指南和规范的40%。经过近20年的努力,申请人建立了一支由多学科、中青年所组成的临床和科研相结合的研究团队。
个人主要工作业绩包括:
1.创新消化系病内镜诊治技术,探索消化系早癌的预防、诊治理论,构筑特色的研究平台,加大推广及普及,全面提升消化系病诊治水平。
1.1 消化系癌前疾病癌变的分子机制、干预措施及早诊、早治
1.1.1研究消化系癌前疾病癌变的分子机制,为消化系早癌的化学预防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
①探索消化系癌前病变癌变的发生机制,首次发现了多种消化系癌前病变分子标志物,已发表SCI文章10余篇。
申请人长期致力于食管癌发病机制的体内外研究,发现了COX-2、ESE3,HPGD,CDKN3,SULF1,MicroRNA111,DEC1等分子标志物在食管鳞癌中的重要价值。随后在胃癌、结直肠癌中亦发现了一些重要分子。
②率先探索了吸烟在食管鳞癌发病中的分子机制。前期研究发现,烟草提取物对食管鳞癌细胞存在促增殖作用;非甾体类抗炎药可抑制烟草提取物干预后的食管鳞癌细胞增殖,进一步研究发现尼古丁通过促进COX-2基因表达增强食管鳞癌细胞的运动和侵袭能力。
③初步证实了SFRP1,SFRP2、PHF8、PTX3、COX-2基因甲基化、乙酰化在消化系肿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机制,这些研究结果为阻断食管鳞癌发生的提供了分子靶点,并提供了可能的早期干预措施。
1.1.2首次发现了阿司匹林和茶多酚对食管鳞癌的化学预防作用。
(1)主持的大队列的食管癌高危人群的监测项目,提高了食管早癌的发现率。1980年代末,国内率先牵头发起色素内镜对食管癌高危人群进行筛查和监测项目(陇海工程)。在此基础上完成了食管癌高发区河北省邯郸市武安和峰峰矿区的现场筛查,结合流行病学、临床和实验室诊断等方法建立了全国最大的1,6000余例的食管癌高发区高危人群队列,共筛选食管鳞癌高危人群50,000例。于2010年开始探索应用阿司匹林和茶多酚对食管癌高危病人进行预防,首次发现了其对食管鳞癌的化学预防作用。
1.1.3首先牵头制定了消化系癌前病变、早期癌的普查筛查技术规范。
积极推广多种染色内镜技术(色素内镜、NBI、放大内镜、超声内镜、激光共聚焦)诊断消化系早癌,牵头制定《中国消化系早癌诊治指南》、《中国早期结直肠癌及癌前病变筛查与诊治共识意见》、《中国早期食管鳞状细胞癌及癌前病变筛查与诊治共识》、《中国巴雷特食管及其早期腺癌筛查与诊治共识》、《胃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围术期指南》、《无痛消化内镜操作共识》等。
1.1.4率先建立并推广了内镜病理标本规范化处理、优化病理技术。
借鉴日本先进的技术思路,与病理学专家合作,在国内最早规范了消化道早癌病理诊断技术,通过对活检标本的组织处理规范化以及书写报告内容的规范,大大提高了消化系早癌的检出率。该成果多次在国内学术会议上报道及推广,受到了众多单位的赞同。
1.1.5探索和初步建立了规范化消化系癌前病变及早期癌的内镜治疗体系。
牵头内镜与传统手术治疗消化道早癌效果比较研究,对消化道肿瘤高危人群筛查的基础上,完成前瞻性、大样本、多中心随机对照临床研究,我们针对重度异型增生和原位癌、粘膜内癌行EMR、ESD等内镜下治疗,评价内镜下微创治疗的安全性、成功率、疾病复发率、生存时间和对生活质量的影响等。项目获得了国家科技部、863课题、北京市科委等多项资助。同时,在此基础上主持制订了消化道早癌内镜治疗行业规范,攻克了癌前病变及早期癌ESD、EMR治疗技术难关,优化了消化系早期癌的治疗方案。
1.1.6建立消化疾病临床资料和样本库平台
样本库平台始建于2005年,负责消化疾病各研究项目的临床资源的收集、处理、储存、共享和使用。共计拥有1.6万例的消化病例和5万份相应的生物样本,其中消化系癌前疾病库作为北京生物银行分库之一。
1.2消化系统疾病内镜介入(微创)诊断与治疗
1.2.1创新高级ERCP诊治技术,搭建胆胰疾病研究平台
①牵头制定国内第一部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操作指南等多个内镜治疗规范,形成辐射全国的规范化消化内镜诊治网络体系。
消化内镜是诊治消化系统疾病的独特技术,但国内大多单位的内镜诊治尚有待规范。申请人带领的科室是1970年代末国内首先开展ERCP的单位之一。疑难胆总管结石、复杂梗阻性黄疸及慢性胰腺炎胰管结石、胰腺假性囊肿等内镜诊疗处于国际先进水平。2008年申请人牵头制订了《中国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操作指南》,这是国内第一部ERCP操作指南。对ERCP操作的规范化,减少并发症、提高安全性具有指导意义。我中心还是国内最早开展无痛内镜的单位之一,2010年牵头制定了《无痛消化内镜操作共识》,这也是国内首部无痛消化内镜检查和治疗的规范。这些指南的制定对于消化道疾病患者消化内镜诊疗的规范化提供了临床指导。
②率先应用并推广了胆胰疾病诊治新技术
申请人在ERCP消化内镜临床优势的基础上,提出了胆胰疾病的诊治新理念。首先开展了乳头括约肌气囊扩张、胆道子镜、智能激光碎石等ERCP技术,开发了胆道CO2气体造影方法,扩大了ERCP应用范围。国内率先应用SpyGalss、胆道测压、经口直接胆道镜诊治复杂性梗阻性黄疸等疾病,显著提高了胰胆疾病诊断的准确率,推动了其诊治技术的发展。在对国外产品超声内镜进行临床研究的基础上,与天津大学光纤光电仪器与医学图像处理研究室、北京东方锦泰科技有限公司合作致力于国产超声内镜的开发。
1.2.2消化道出血的内镜治疗
①创立了我国消化道出血的内镜治疗理念,国内首先开展食管静脉曲张结扎技术和组织胶栓塞方法治疗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急诊止血率达80%以上,病死率降低了21.6%。随后率先开发并使用符合中国国情的国产单发结扎器,降低了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内镜下结扎技术的治疗成本,被国内100余家最主要的消化内镜治疗单位所采用,推动了内镜附件国产化工作的开展。
②国内首创食管胃底静脉曲张个性化治疗理念,制定了我国食管静脉曲张分级标准,被多个指南采用。主导了我国第一版2000年《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内镜下诊断和治疗规范试行方案》的制定,以后又首先提出结扎可以用于胃底静脉曲张,并于2003年《食管胃静脉曲张内镜下诊断和治疗规范试行方案》的修定中得到认同。在食管静脉曲张内镜下分级研究结果的基础上,制定了我国的食管静脉曲张的分级标准,这种个体化治疗方案提高患者发生再出血的风险,该研究获得了中华医学会及北京市科技进步奖。
③国内最早提出急性非静脉曲张上消化道出血多学科治疗理念,开创24小时急性非静脉曲张上消化道出血绿色通道。形成了以内镜治疗为主体,急诊、放射介入、外科多学科医师参与的抢救流程。我中心主持并参与制定的2009年《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诊治指南》,《泮托拉唑治疗消化性溃疡出血的专家意见》,对急性非静脉曲张上消化道出血的诊疗规范化具有临床指导意义。
1.2.3以“小核心、大网络”为指导思想,以国家消化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为平台,完善消化系统疾病协同诊治网络,坚持在全国开展消化系病内镜新技术的推广与普及。
1992年申请人所在的内镜中心被中华医学会指定为“消化内镜诊治培训中心”(全国仅有两家),是全国内镜培训基地和全国消化病专科医师培训试点基地。应卫生部关于在内镜/腔镜/介入诊疗领域实施技术准入制度的规范化培训要求,近年来创新了培训模式,由以往的单纯观摩、病人操作,改为国际先进水平的消化内镜/腔镜/介入“计算机模拟—模型模拟-动物模拟—临床实践”的规范化、个体化、序贯性“手把手”的卫生部四级内镜培训中心。“北京国际消化疾病论坛”举办14年来,有10000多名医生参加学习,“‘友谊’消化直通车万里行”(卫生部第二轮“十年百项计划”,项目编号:2008-05)、“手把手”高级消化内镜医师大讲堂、“面对面”高级消化医师大讲坛、全国消化内镜沙龙等开办以来,已有来自全国30多个省自治区直辖市,50多个地级市区的14000余名医师参加过这些项目的培训和学习,其中大多数已成为当地消化专业的技术骨干,约占全国总数的30%。申请人及团队成员担任内镜操作现场主持和演示专家。申请人多次在重要国际会议如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Therapeutic Endoscopy、 The Asian Pacific Digestive Week 、The Eighth Asia Pacific Multidisciplinary Meeting for Cancer Research、Gstro APDW/WCOG、DDW等上进行发言或现场内镜演示,进一步扩大了学术影响力,将内镜诊疗新技术加以推广。
2.推进医学人才培养中的消化专业教育工作
申请人致力于医学教育的发展,尤其是注重研究生的培养。1996年成为硕士研究生导师,2002年成为博士研究生导师,现已培养培养硕、博研究生百余名,选派研究生或青年医师出国进行科研合作20人次。借助全国“消化内镜诊治中心”的临床优势,通过承办“全国消化医师研修班”培训消化及内镜医师5000余人。通过北京市“消化内镜质控中心”规范内镜中心质量管理,培训内镜操作人员2000余人。
3、全面增强个人学风道德素养
个人始终谨记“医者仁心”的职业操守,恪守“求实创新”的工作态度,把严格自律作为终身要求,对自己从事的学术科研事业始终保持神圣的敬畏感,坚决抵制一切违反科学道德的行为,从未出现过滥用学术权力、学术失范的行为,在学术科研创新中,始终坚持“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在引用他人研究成果时都能够明确加以注释。
注重在实际工作中提高自身政治素质,先后参与“非典”防治、援疆援藏扥大型任务。致力于践行"京津冀医联体"发展项目,探索京津冀消化内镜协同发展的模式。牵手峰峰集团总医院,开展实时远程会诊,包括指导消化内镜诊断、治疗和操作,促进总医院消化内镜的发展和学科建设;尝试推行专家号预约、双向转诊、异地执业、扩大邯郸地区消化道早癌的筛查以及诊治,把想来大医院、需来大医院、但无力来大医院的病人,留在当地享受大医院同等的诊治。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社区义诊等、利用多种媒体途径开展健康讲座,惠及群众,为全国消化专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