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健    男    汉族 1963

职称:主任医师

职务:心力衰竭中心主任

单位: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

个人感言
推荐理由
先进事迹

张健,男,56岁,汉族,中共党员,主任医师,现任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心力衰竭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兼任国家心血管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医师协会心力衰竭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心血管分会 心力衰竭学组副组长,中华心力衰竭和心肌病杂志主编。

1.   以身作则,患者至上

作为中心主任和博士导师,已经56岁了,至今他依然奋战在临床一线,几乎每天还都是早到晚走,全心扑在工作上。每当节假日,特别是春节、年三十,还经常能在病房里看到他的身影。当有危重病人抢救时,他常常站在病人床边,亲力亲为。如一次下班后他还没有走,这时一个重症泵衰竭的患者病情加重,他就一直在病房里指导抢救直到凌晨4点半,当患者的病情转危为安后他才回家。平时,每当接到科里向他请示抢救策略的电话时,遇到复杂问题,他常常会半夜从家里赶来现场。这样兢兢业业的工作作风,真心实意关心患者的实际,对疾病诊治孜孜以求的科学态度,为年轻人树立了良好榜样,带动了他的团队和学生们,给来自全国的进修医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   精益求精,求实创新

从医34年来,他对高血压、冠心病等常见病、多发病高度重视,悉心钻研,有深刻的理论和实践经验,对患者依然是细心认真,效果良好,得到了患者的好评。同时,潜心重症心衰和心血管病危重症救治,曾在国内率先开展了无创通气、床旁血液滤过治疗急性心衰、静脉注射β受体阻滞剂抢救急性缺血性心衰等工作,取得了非常好的疗效。他着力于心肌病、心肌炎和心力衰竭病因的研究,积累了针对病因,分类分层诊治的经验,取得了48%初发非缺血性扩张型心肌病患者LVEF完全恢复正常的喜人的疗效。同时,对心肌淀粉样变、糖原累积心肌病、巨细胞心肌炎等疑难和罕见病的诊断和治疗也有了丰富的经验,得到了同行的认可以及患者的信任。2006年与体外循环、心外科等专业协作,在国内首次在内科病房应用体外膜肺成功抢救泵衰竭、心原性休克,且随访十多年患者心脏结构和功能完全康复的非常病例。追求创新,协作完成了亚洲首例经皮左心辅助装置(2015)抢救心源性休克的工作。这一切夯实了为患者服务的内涵,彰显了良好的服务质量。

3.   寓情于教,热心公益

他特别注重年轻人的培养。在临床上总是结合患者实际病情耐心细致的深入分析,告诉年轻的医生不要仅依靠化验单和检查仪器来看病,而是要更多关注患者病情和心理变化,及时调整患者治疗方案。培养了一批善于发现和思考,勤于实践和积累,注重总结和自省的年轻医生。他常常给学生们讲,医学是50%的科学50%的艺术,科学指成熟的机制、理论和实践,艺术则指机制不明但客观存在,需要我们从实践中积累的正确经验。成为一个好医生必须既要读好书,还要勤实践。作为全国学科带头人-中国医师协会心力衰竭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有很强的社会责任感,近年来组织和带领大家深入基层、深入边远和少数民族地区,为培养基层骨干做了大量工作,产生了巨大社会效益。

4.   重视科研,注重转化

他带领大家在实践中学习和成长。已经完成了多项国际国内研究项目。特别:⑴完成了自主知识产权的新药(纽兰格林和芪苈强心)研究,两项研究均发表于国际知名杂志JACC,“芪厉”拓开了中药研究的国际路径,形成中药评价的科学模式,获得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一等奖。⑵关于病因的研究也取得了优异结果,2篇文章发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⑶承担十二五课题是项目中完成最好,产出最多的部分,其注册研究是国内最大的心衰队列,结果填补了我国心衰病因、治疗特点等空白,结果得到了国际上的认可。⑷是多个国际多中心研究的国家PI和国际PI,培养的团队-心衰中心已是国际知名的新药研究队伍和平台,为我国临床新药研究赢得了荣誉。(5)在国内首次倡导开展了心力衰竭的综合化诊治模式研究,该模式以心力衰竭综合治疗为特色,引入“疾病管理”理念,去年还获得了国家十三五重大项目的支持。(6)5年来以通讯作者和第一作者发表文章28,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心力衰竭》《心内科常见用药》《肥厚型心肌病临床精要》等3本专著,在国内心血管病著作中有重要影响。

5.   热爱祖国,听党召唤

他平时总是严格要求自己,当国家需要时,他能够冲在前头。例如:2003SARS发生早期,作为卫生部派出的阜外医院第一个防治SARS专家,奔赴边远的内蒙古前线,在工作中做出了突出贡献。特别是在中南海参加国务院专门会议时,根据内蒙古工作的经验,提出了SARS防治的4条建议,当即被国务院采纳。之后,在国务院督查组工作中,冲锋在前,不惧危险,高质量的工作,得到了督查组组长,时任科技部纪检组长的吴忠泽副部长和全组同事的高度肯定。再如2005年云南西北部地区发生的“云南不明原因猝死”,严重影响了当地人民的安定生活。作为临床专家紧急受卫生部的派遣,接到任务后他立即与CDC的同道前往事发现场。事发多在偏远落后的山村,为了获得真实的第一手材料,他们吃住在现场,通过深入的调查,纠正了过去多年研究存在的问题,得出了“有死有活、有轻有重、村庄和家庭聚集,而不是家族性的特点”的科学结论,纠正了以往“家族性猝死”的错误。根据调查研究,他写出了“云南不明原因猝死的救治方案”。与其他专家制定的“预防方案”等措施一起实施后,之后的年份中事件的发生明显下降。

6.   热心公益,勇于奉献

在学术上有较大影响力,主笔撰写了《2014 中国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并作为通讯作者。2017年主笔撰写了《静脉β肾上腺素能受体阻滞剂临床规范化应用中国专家建议》、《中国肥厚型心肌病管理指南2017》等。提出并参与制定了“国家心力衰竭质量控制标准”等。是2018长城国际心血管病大会主席;中国国际心力衰竭大会主席(201820172016)2012年中国心力衰竭大会主席。是FESCFACC,并是ESC-HF大会的学术主席之一。受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委托,组建了“国家心力衰竭医联体”,完善国家层面的心力衰竭诊治体系,以促进心力衰竭规范化诊治,缩小地区间心力衰竭防治水平差异。十多年来组织国内专家深入基层,如:云南、西藏、青海、宁夏、甘肃、内蒙古等地宣传心力衰竭的知识,为培养边远地区骨干做了大量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