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脉-动脉体外膜肺氧合(VA-ECMO),用于哪些情况?

来源:心在线微信公众号作者:时间:2016-02-03 阅读:10275评论:1赞:0 有1人参与

随着机械循环系统不断进步,延长了大量晚期心衰患者的生命,改善了他们的生活质量。尽管如此,心源性休克人群的死亡率仍然很高。快速识别、复苏这些患者将对其预后改善产生重要影响。静脉-动脉体外膜肺氧合(VA-ECMO)作为一种心肺支持策略,正在越来越多地用于心血管衰竭患者。然而,这种方法同时要求高水平的护理,而且通常没有得到充分利用。下面将重点介绍VA-ECMO的适应证、不良反应及管理策略。


需要说明的是,与静脉-静脉ECMO主要用于气体交换不同,VA-ECMO则允许血液从中心静脉流出,并回到动脉系统,可以进行呼吸和循环支持。最重要的一点是,快速识别临床情况恶化,将VA-ECMO用于合适的患者,预示着将获得最大的生存机会。


尽管VA-ECMO适应证不断扩大,心脏支持的成功率不断提高,但启用VA-ECMO仍然是一种高风险的干预措施。在启用ECMO系统之前,仍然应该慎重考虑。VA-ECMO用于心衰确实存在禁忌证,如心脏功能无法恢复、不适合心脏移植或长久机械支持、慢性器官功能障碍(肺气肿、肝硬化和肾功能衰竭)、无充分组织灌注的长时间心肺复苏(CPR),以及依从性受限(经济、认知、精神和社会受限)的患者。在启用VA-ECMO之前,医生应该考虑患者的预后、合并症及脱机方法。目前还缺乏VA-ECMO如何使用及维持的指南或推荐。


VA-ECMO适用于哪些情况?


VA-ECMO传统上用于心源性休克患者,即心输出量和心肌收缩性下降,导致组织低灌注。其中的原因既可以包括急性事件,如大面积心肌梗死(MI),也可以包括慢性缺血或心肌病变恶化。目前还缺乏随机试验数据,不过,非随机研究提示,VA-ECMO用于并发心源性休克的急性MI患者,与血运重建治疗协同,可提高院内生存率,降低30天死亡率。


心源性休克也可见于非缺血性疾病。最常见的非缺血性病因包括暴发性心肌炎、脓毒症相关心肌病。暴发性心肌炎患者采用VA-ECMO桥接治疗,预后与无休克的心肌炎患者相似。VA-ECMO用于心源性合并脓毒性休克的数据较少,对于采用高级心脏支持系统的获益超过出血及血栓形成风险的患者,它可能发挥一定作用。另外,VA-ECMO也可以成功地用于心脏手术后休克的患者。


随着预后改善,VA-ECMO适应证也在不断扩展。最近,肺高压患者、合并右心衰的肺栓塞患者也开始使用VA-ECMO。对这些患者,VA-ECMO可以作为实施更确定性治疗措施的桥梁,如血栓切除术,特别是在出现急性失代偿的情况下。


VA-ECMO辅助心肺复苏(CPR)称为体外CPR(E-CPR),是VA-ECMO的另一种使用方法,在心搏骤停时,与生命支持措施合用可以协助恢复循环功能。数据显示,在某些仔细选择的患者中,VA-ECMO与CPR合用,可以提高院内生存率,改善无严重神经损害的生存情况。


除了休克外,VA-ECMO的使用已经扩展到IV类/D期心衰患者。与在心脏手术后休克中的使用相似,VA-ECMO也已经成功地应用于原发性心移植物功能障碍的心脏移植后患者,以及血流动力学不稳的心肌排斥反应患者。在这些患者中,早期启动VA-ECMO对患者预后的改善效果更佳。尽管患有原发性心移植物功能障碍的患者,死亡率较高;但早期启动VA-ECMO支持、平安度过初始事件的患者,其生存率与无原发性心移植物功能障碍的心脏移植者相当。


最后,VA-ECMO也已经成功地应用于等待左室辅助装置(LVAD)置入或心脏移植的终末期心衰患者。它也可以用于那些预后不确定、但快速失代偿的患者。VA-ECMO的使用也扩大到LVAD患者的术后管理,尤其是那些严重右心衰的患者。LVAD置入后在右室适应血流动力学改变的过程中,VA-ECMO可以发挥心脏支持功能。


可能出现哪些不良反应?


从上述内容我们可以知道,VA-ECMO改善预后的最大预测因素是快速识别并开始使用该技术。然而,使用VA-ECMO时,必须仔细权衡其潜在的并发症。


VA-ECMO最常见的不良事件是出血和血栓形成。为预防血栓形成,抗凝是VA-ECMO管理的基石。尽管现在还没有明确的抗凝目标,一般建议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在60~80秒。对于那些出血风险较高的患者,可以采用aPTT 40~60秒的目标值。对于那些抗凝目标较低的患者,为降低血栓形成风险,应该使流过环路的血流达到最大。导致出血和血栓形成的原因包括溶血、获得性von Willebrand因子缺乏和血小板减少。这些因素与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症风险升高一起,加重ECMO维持患者发生血液并发症的负担。由于血栓形成的高风险,了解心房内有可能形成血栓的情况,如房间隔缺损、卵圆孔未闭,对于调整抗凝措施,降低卒中风险,预防血栓栓塞并发症非常重要。


除了出血和血栓形成,感染也是使用VA-ECMO的最重要并发症之一。与紧急启用相比,采用无菌技术,在手术室或心导管室置入,预示着成功率更高。另外,需要长期VA-ECMO支持的患者,常常患有严重疾病,合并多器官衰竭,他们感染的风险也更高。启用VA-ECMO后持续使用抗生素,静脉给予第一代头孢霉素,仍然是预防插管部位感染的方法,但其预防全身性感染的效果仍存争议。


肢体缺血也是使用VA-ECMO的一种并发症。导管大小和放置位置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除了肢体缺血,筋膜室综合征也可能发生,已知后者可导致肌肉坏死、酸中毒和下肢截肢。使用再灌注导管有可能提高肢体保留的可能性。


随着VA-ECMO使用时间延长,有可能出现左室扩张。VA-ECMO增加了左室做功要克服的后负荷,这常常导致左室扩张,进而出现肺水肿。已有多种策略用来帮助治疗ECMO患者的左室失代偿。这些措施包括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房间隔造口或直接左室减压。经常做超声心电图检查,每天拍胸片,密切监测血流动力学变化,有助于在左室失代偿的情况下识别左室扩张和肺水肿恶化。


如何监测管理?


目前还没有有关VA-ECMO管理策略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不过,对于需要使用VA-ECMO的患者,已经有了广为接受的管理策略。如果是在非三级医院启用VA-ECMO,一旦确认患者的心血管系统即将崩溃,建议在可能的情况下,社区医生和三级医院医生尽早商讨。如果可能,根据患者血流动力学的稳定情况,甚至在启用VA-ECMO之前,将患者尽早转移至三级医院。如果不可行,也高度建议在置入后将患者尽早转移至更高一级的医院。


高度推荐心脏灌注医生连续守候在床边,监测并管理ECMO环路。灌注医生关注ECMO相关的参数,包括抗凝、气体交换目标值、心输出量和环路温度,将对VA-ECMO患者的治疗产生深远影响。


在启用VA-ECMO的早期,心输出量应以能维持末梢器官的灌注为目标。理想的情况是,通过调整环路每分钟的转数来达到目标。有时候,有必要根据其他血流动力学参数(平均动脉压、全身血管阻力)来补充强心药。另外,大多数启用VA-ECMO的患者要行气管插管通气。这时,需要仔细且经常地进行血流动力学和动脉血气分析。


如前所述,抗凝是基础,也可能导致环路的潜在风险。aPTT在60~80秒范围内是抗凝的起始目标,不过,应根据患者的个体化需求和风险情况,进行调整,可能调高,也可能调低。与ECMO环路相关的溶血,可能引起贫血,有可能需要输血。输血,特别是输注浓缩红细胞时,必须权衡患者的整体个体化治疗计划。


对于最终有可能进行心脏移植的患者,建议明智地使用血液制品,因为同种致敏将降低心脏移植的效果,特别是输注血小板时。通常血小板制品来自多个献血者。输注来自多个献血者的血小板制品有可能使VA-ECMO患者接触很多的人类白细胞抗原,从而提高了同种致敏的风险。对于以后很有可能进行心脏移植的患者,可以考虑输注单个献血者的血小板。


对于使用任何技术的危重症患者,进行有关复苏情况、治疗目标和预后的临终讨论,同样非常重要。每天向患者家属报告病情,坦诚商讨治疗措施,也必不可少。如果可以,在开始治疗的早期,甚至在启用ECMO之前,就应该就姑息治疗进行协商。


要点总结


VA-ECMO已被证实可作为心血管系统崩溃患者的一种支持策略。在经过仔细挑选的患者中使用时,要深思熟虑。应尽早将患者转移至三级医院,由有经验的医生管理。在患者过渡至康复或转为更确定的治疗时,必须严密监测管理策略和治疗目标,避免并发症。


VA-ECMO适应证


●心源性休克,伴或不伴MI


●暴发性心肌炎


●肺高压和右心衰


●肺栓塞,血流动力学代偿


●心搏骤停(辅助CPR)


●药物过量


●非缺血性心肌病,包括脓毒症诱发的心肌病


●等待心脏移植或置入VAD(LVAD/BiVAD)


●心脏手术后支持


VA-ECMO常见并发症(%)


●血栓形成:1%~22%


●出血和凝血,包括溶血:5%~79%


●下肢截肢:13%~25%


●感染:17%~49%


●神经事件:10%~33%


初始治疗目标


●血流:60~80 cc/kg/min


●FiO2:100%


●SaO2:100%


●MvO2:60%~75%


●SpO2:95%~100%


●pCO2:35~45 mmHg


●MAP:60~90 mmHg


●pH:7.35~7.45


●血小板计数:大于8万


●红细胞压积:大于28%



心在线编译自:acc.org




心在线 专业平台专家打造
编辑 王雪萍 ┆美编 柴明霞┆制版 郭文强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进入官网










小提示:87%用户已下载掌上医讯App,更方便阅读和交流,请扫描二维码直接下载App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掌上医讯”,版权均归掌上医讯所有,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凡是本网站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仅作分享,文章观点不作为掌上医讯观点,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联系电话:0532-67773733)

共有1人参与讨论
最新评论

(来自:掌上医讯App)

没有更多评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