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什么是病毒性肝炎?
病毒性肝炎是由多种肝炎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以肝脏炎症、坏死病变为主,具有传染性强、传播途径复杂、流行面广,发病率较高等特点。肝炎病毒通常分为甲、乙、丙、丁、戊型五种类型。不同类型肝炎的传播途径不同,主要由血液、粪口、性交、母婴途径传播。
病毒性肝炎常好发于儿童、免疫力低下者、未接种疫苗者等人群。此外,不良卫生习惯、性生活紊乱和输血都能诱发病毒性肝炎。各型病毒性肝炎临床表现相似,急性期以疲乏、食欲减退、肝肿大、肝功能异常为主,部分病例出现黄疸;慢性感染者可症状轻微甚至无任何临床症状。甲肝和戊肝多为急性发病,一般预后良好;乙肝和丙肝病程复杂,迁延成慢性后可发展为肝硬化或肝癌。
二、不同类型病毒性肝炎各有什么特点?
甲型肝炎,“五虎将”里排行老大,由甲型肝炎病毒(HAV)引起。好发于儿童和青年,临床症状不显著,无黄疸居多。主要由消化道传播,潜伏期较短,一般1个月左右。甲型肝炎以急性为主,患者预后良好,通常感染过甲肝或隐性感染者可获得永久免疫力。近年来甲肝病毒疫苗的使用,甲型肝炎已逐渐退隐江湖。
乙型肝炎,江湖名气最大,由HBV引起。HBV不直接杀伤肝细胞,病毒引起的免疫应答是导致肝细胞损伤及炎症坏死的主要机制。HBV感染呈世界性流行,但不同地区HBV感染的流行强度差异很大。据估计,目前我国一般人群HBsAg流行率为5%~6%,慢性HBV感染者约7000万例。母婴、血液(包括皮肤和黏膜微小创伤)和性接触是HBV传播的主要途径。HBV不经呼吸道和消化道传播,因此,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接触(无血液暴露)不会传染HBV。
丙型肝炎,排行老三,由丙型肝炎病毒(HCV)引起。发病隐匿,典型的“沉默杀手”,由于症状较轻,感染早期患者往往难以察觉,因此,急性HCV感染有50%~85%会转为慢性,甚至许多患者到肝硬化、肝癌阶段才发现HCV感染。而且感染者的年龄越大,病情进展越快,肝硬化就越迅速。
丁型肝炎,由丁型肝炎病毒(HDV)感染引起,HDV有生理缺陷,必需依赖HBV才能生存,一般不会独自出现。作为HBV的“小跟班”,HDV需要依靠HBV来组装和传播,因此传播途径与乙肝类似,即血源性传播。与其他兄弟相比,HDV更为凶猛,病毒感染进展为严重肝病的速度更快,比例更高,且HBV合并HDV感染的患者更易重症化。
戊型肝炎,由戊型肝炎病毒(HEV)引起,排行老五,个头相对较小,传播途径主要是粪口传播,也可经血液传播、母婴垂直传播和接触传播。临床表现与大哥HAV相似,但症状较重,对于孕妇和老年人有时是可以致命的。
三、不同肝炎病毒的传播途径有哪些?
甲肝和戊肝主要经消化道传播,水源或食物被污染可引起暴发流行。
乙肝和丙肝主要经血液、母婴和性传播。例如,输入被病毒污染的血液及血液制品,使用未经严格消毒的注射器和针头(如注射毒品等)、侵入性医疗或美容器具(如文身、穿耳孔等),共用剃须刀和牙刷;与感染者进行无保护性行为;携带病毒的孕产妇可将病毒传染给新生儿。
丁肝的传播途径与乙肝相似,与乙肝病毒同时或在乙肝病毒感染的基础上才能感染。
戊肝传播途径主要是粪口传播,也可经血液传播、母婴垂直传播和接触传播。
四、病毒性肝炎的主要症状是什么?
得了病毒性肝炎可出现全身乏力、厌食、腹部不适、恶心、呕吐、皮肤巩膜发黄、尿色加深等;慢性肝炎还可能出现腹水、肝掌、蜘蛛痣等。部分慢性乙、丙肝病毒感染者没有症状或表现轻微。急性期可能会导致肝损伤,少数严重者可出现肝衰竭甚至死亡。
总的来说,病毒性肝炎中最常见的为乙型肝炎,危害最大的也为乙型肝炎。五类肝炎中,其中甲型和戊型一般为急性起病,不会转为慢性;乙型、丙型、丁型可慢性化并发展成肝硬化,也可能导致肝癌的发生。
需要注意的是,五种肝炎病毒之间可出现重叠感染或混合感染,导致病情加重。如不及时治疗,各型肝炎都可引起肝衰竭,诱发肝肾综合征、肝性脑病、出血、感染等严重并发症危及生命。
五、病毒性肝炎应如何治疗?
病毒性肝炎患者应遵从医嘱,进行规范化治疗,甲肝和戊肝绝大多数是急性病毒性肝炎,经及时规范治疗,多数患者半年内可完全康复。少数重症患者有肝衰竭危险,应予以重视。
乙肝容易转为慢性,目前尚无有效药物可完全清除乙肝病毒,但经规范的抗病毒治疗,可最大限度抑制病毒复制,延缓和减轻肝脏损害,阻止肝硬化、肝癌及其并发症的发生。切忌自行诊疗或轻信虚假广告,任意选药、随意换药、自行停药,以及不按时复诊检查,均可能会引起病毒耐药、病情反弹或复发。
丙肝也容易转为慢性,但相比于乙肝,丙肝已有对应治疗药物,经过规范全疗程的抗病毒治疗,绝大多数患者可治愈。
六、日常生活中应该如何做好预防?
接种疫苗是预防肝炎病毒感染的最有效措施。目前甲肝、乙肝和戊肝均有相应疫苗可接种,可发挥很好的免疫预防效果。尤其是针对乙肝,我国实施新生儿免费接种乙肝疫苗,全程免疫需按“0,1,6月”免疫程序接种3针,其中第1针应在出生后24小时内尽早接种。除新生儿外,成年高风险人群如医务人员、经常接触血液及血液制品人员、免疫功能低下者、男性同性性行为者、有多个性伴者或注射吸毒者等也应该接种乙肝疫苗。
甲型和戊型肝炎经消化道传播,预防重点在于加强粪便、水源管理,防止“病从口入”。日常生活中注意养成良好生活卫生习惯;饮用清洁水,贝类、虾、蟹等海鲜及肉制品需清洗干净并彻底煮熟;炊具生、熟分开;不要购买路边卫生难保证摊点的食物等。
乙、丙、丁型肝炎预防重点在于防止通过血液体液传播。注意个人卫生,不与人共用剃须刀和牙具、餐具等用品。慢性乙肝患者应接受规范治疗,可有效控制病情发展。
此外,丙肝通常起病隐匿,可无症状地发展数年。如本人有输血和血制品史(主要为1993年前)、不安全注射史或其他有创操作史、家庭内成员感染史等应尽早筛查丙肝病毒抗体。丙肝无保护性疫苗,但一般三个月可完全治愈,目前治疗丙肝的主要药物已纳入国家医保。建议有疑似肝炎症状或高风险行为的人群主动到医疗机构进行检查,及早发现和进行规范治疗,防止其发展成慢性肝炎。
END
声明:本文仅供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了解最新医药资讯参考使用,不代表本平台观点。该信息不能以任何方式取代专业的医疗指导,也不应被视为诊疗建议,如果该信息被用于资讯以外的目的,本站及作者不承担相关责任。
(来源:《国际肝病》编辑部)
小提示:87%用户已下载掌上医讯App,更方便阅读和交流,请扫描二维码直接下载App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掌上医讯”,版权均归掌上医讯所有,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凡是本网站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仅作分享,文章观点不作为掌上医讯观点,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联系电话:0532-677737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