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创通气的合适患者

来源:中国呼吸治疗作者:中国呼吸治疗时间:2023-04-24 阅读:1643评论:0赞:0 有0人参与

急性治疗环境

NIV的成功或失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临床医生在选择合适的患者时的临床判断。急性治疗环境中的NIV候选者应存在呼吸窘迫的体征和症状,合并异常的气体交[1]
NIV的候选者必须具有完整的呼吸驱动和稳定的生命体征。面部解剖或损伤妨碍使用非侵入性鼻面罩的患者应排除在外。在决定开始NIV之前,应考虑患者的误吸风险、合作能力和分泌物量[1]。高碳酸血症导致的意识水平下降不应被认为是COPD患者NIV的排除标准[2,3]
重要的是要考虑ARF的原因,因为NIV的疗效取决于所治疗的基础疾病。在急性治疗环境中,大多数证据支持在COPD加重或急性心源性肺水肿患者中使用NIV。对于之前讨论过的其他适应症,支持NIV的证据较少;然而,它常用于有拒绝插管要求的患者、以促进高危患者的拔管、并作为防止拔管失败和再插管的一种手段。理想情况下,NIV应在严重的ARF发生之前开始,因为严重的高碳酸血症和酸中毒是NIV失败的预测因素。如果采用无创通气作为抢救治疗,成功的可能性不大。使用NIV的2小时内PaCO2和pH显著改善可预测NIV成功。在某些病例中,基于呼吸衰竭的严重程度或合并症的存在,临床判断排除了NIV试验。但是,在很多情况下,合理的方案是进行1~2小时的无创通气试验,并定期进行密切的评估,如果患者的病情没有明显改善,则计划插管。NIV的成功应用包括改善气体交换和防止气管插管的短期目标,以及改善预后、减少住院时间和降低死亡率的长期目标[4,5]

长期治疗环境

长期使用NIV的选择标准包括存在一种可通过NIV治疗的疾病,以及一种或多个夜间和日间通气不足的迹象。还应获得可测量的参数来记录肺功能下降、夜间通气不足和/或日间高碳酸血症,这取决于所治疗的疾病。例如,测量VC、最大吸气压力或咳嗽峰值流速可以作为神经肌肉疾病患者下降的指标。需要一项监测呼气末或经皮CO2和SpO2的睡眠研究来记录夜间低通气。动脉血气分析显示日间高碳酸血症伴PaCO2升高,血清碳酸氢盐升高,pH正常。在长期治疗环境中,建议在开始NIV后1个月左右进行随访检查,以确保患者已适应该设备。建议进行2个月的随访,以确定NIV的依从性并评估获益[6]

长期治疗环境中无创通气排除标准

急性期和长期NIV排除标准相似。患者的配合是使用无创通气治疗慢性疾病的一个主要因素。在家缺乏支持会对NIV的遵守产生负面影响。

参考文献(向下滑动查看全部文献):

[1] Mehta S, Hill N S. Noninvasive ventilation[J]. Am J Respir CritCare Med, 2001163:540.

[2] Diaz G G, Alcaraz A C, Talavera J C, et al. Noninvasive positive-pressure ventilation to treat hypercapnic comasecondary to respiratory failure[J]. Chest, 2005, 127:952-960. 

[3] Scala R, Naldi M, Archinucci I, et al. Noninvasive positive pressure ventilation in patients with acute exacerbations of COPD and varying levels of consciousness[J]. Chest, 2005, 128:1657-1666.

[4] Adda M, Coquet I, Darmon M, et al. Predictors of noninvasive ventilation failure in patients with hematologic malignancy and acute respiratory failure[J]. Crit Care Med, 2008, 36:2766-2772.

[5]  Gursel G, Aydogdu M, Tasyurek S, et al.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noninvasive ventilation response in the first day of therapy in patients with hypercapnic respiratory failure[J]. Ann Thorac Med, 2012, 7:92-97.

[6]  Robert D, Argaud L. Clinical Review: long-term noninvasive ventilation[J]. Crit Care, 2007, 11(2):210.

点击下方
关注我们


小提示:87%用户已下载掌上医讯App,更方便阅读和交流,请扫描二维码直接下载App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掌上医讯”,版权均归掌上医讯所有,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凡是本网站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仅作分享,文章观点不作为掌上医讯观点,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联系电话:0532-67773733)

共有0人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