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儿在开学后一个月来,在平静呼吸时觉得气不够用、气短,胸闷,常常会深吸气再长叹一口气才舒服。在安静呼吸时如看书时发生,几分钟至几十分钟发生一次,在运动、睡眠、玩耍时不发作,无心慌或胸痛,无头晕头痛,不咳嗽,不流涕,不发热。无反复长期咳嗽、哮喘或过敏性鼻炎病史,无反复恶心、呕吐、嗳气、上腹痛或反酸病史。在外院检查血常规正常,心电图报告为窦性心律不齐,心肌酶谱和肌钙蛋白 Ⅰ 正常,超声心电图正常,胸片正常。神清,精神好,两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啰音,心脏听诊未发现异常,腹软,无压痛,未及包块。神经系统检查未发现异常。血压 120/76 mmHg。生化全套正常,甲状腺激素正常,过敏原皮肤点刺试验均阴性,呼出气一氧化氮浓度正常,肺功能检查正常。给予布地奈德、特布他林、异丙托溴胺联合雾化吸入每天 2 次;口服孟鲁司特每天 1 次,共 7 天,仍然有长叹气和胸闷。向家长建议去另一家医院检测血多巴胺、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1 周后报告分别为 0.72 nmol/L(正常 0.50~0.68 nmol/L)、0.74 nmol/L(正常值 0.54~0.65 nmol/L)、2.83 nmol/L(正常值 2.32~2.68 nmol/L),均有升高。患儿在两个半月以来,在白天平静呼吸时发生气短、胸闷,深吸气后长叹一口气后胸闷缓解,几小时后又会重复发生,在运动、睡眠、玩耍时不发作,无咳嗽、心慌或胸痛,无头晕头痛,体温正常。无长期咳嗽或过敏性鼻炎病史,无反复恶心、呕吐、嗳气、上腹痛或反酸病史。神志清楚,精神好,两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哮鸣音或干湿啰音,心脏听诊未发现异常,腹软无压痛,肝脾肋下未及,未及包块。神经系统检查阴性。血压 114/70 mmHg。血常规正常,心电图正常,心肌酶谱和肌钙蛋白 Ⅰ 正常,超声心电图正常,胸片正常。生化全套正常,甲状腺激素正常,过敏原皮肤点刺试验均阴性,呼出气一氧化氮浓度正常,肺功能检查正常。给予布地奈德、特布他林、异丙托溴胺联合雾化吸入每天 2 次,孟鲁司特口服每天 1 次,治疗 7 天,仍然有长叹气和胸闷。向家长建议去另一家医院检测血多巴胺、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1 周后报告分别为 0.74 nmol/L(正常 0.50~0.68 nmol/L)、0.70 nmol/L(正常值 0.54~0.65 nmol/L)、2.88 nmol/L(正常值 2.32~2.68 nmol/L),均有升高。近年来门诊常见以反复叹气而就诊的患儿,可有胸闷、气短,偶尔有胸痛,常伴有焦虑、抑郁、紧张、易激动、失眠、多梦等,多见于性格内向、自尊心较强的儿童,多发生在开学后一段时间内,因为从放假到开学,突然学习压力大;或发生在期末考试前后,考试成绩不理想;或发生在与他人关系冲突后等等。大多数无窦性心动过速。进行心电图、胸片、心肌酶等检查,可排除 β1 受体功能亢进症、病毒性心肌炎、器质性心脏病、心律失常、甲状腺功能亢进症、胸闷变异性哮喘、气胸、肺炎、胃食管反流病、慢性胃炎、肋软骨炎、肋间神经痛等疾病。大多数患者为自主神经功能紊乱所致,血液多巴胺、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水平高于健康儿童,多为轻度升高,心率变异性的长程时域指标低于健康儿童,交感神经张力升高,迷走神经张力减低。可诊断为交感神经兴奋相关性胸闷和/或胸痛 [1]。本病无特效治疗方法,进行心理疏导、放松心情,安抚情绪,有助于缓解症状,也可试用调整自主神经功能、养心安神为主要成分的各种药物来辅助治疗。交感神经兴奋相关性胸闷和/或胸痛在儿童并非少见,但在诊断时应先排除其他疾病,再考虑该病,如果有血液儿茶酚胺升高,则可确诊。应该排除的疾病有以下几种:又称为心脏神经官能症、高动力循环。成年女性多见,也可见于年长儿童和女性儿童。心悸患儿可能主诉感觉到心砰砰跳,有心率增快和短暂血压升高,运动或情绪激动时明显。心前区疼痛多为一过性刺痛,每次疼痛位置不固定,一秒至数秒钟,与呼吸无关,并非肋间神经痛,在活动后休息时出现,在心前区的肋骨、软组织及皮肤可有压痛点,但需要与肋软骨炎相鉴别。气短发生在人多拥挤或通风较差的室内,或在夜间,深吸气后长叹一口气。患者有焦虑、手掌多汗。听诊第一心音增强,心率增快,心电图有窦性心动过速,T 波倒置和 ST-T 改变,但心肌酶谱正常,血儿茶酚胺检测正常。窦性心动过速和血儿茶酚胺检测正常,可与上述交感神经兴奋相关性胸闷和/或胸痛相区别。普萘洛尔(心得*)试验阳性,即口服普萘洛尔 0.5~1 mg/kg 后 1~2 小时,窦性心动过速消失,心电图 ST-T 恢复正常即可确诊。治疗上除心理治疗外,可应用美洛托尔,每天 1 mg/kg 口服。对严重焦虑不安、失眠、精神紧张者,可应用小剂量地西泮(安*)[3,4]。本文上述病例心电图无窦性心动过速,血儿茶酚胺检测升高,可排除 β1 受体功能亢进症。发病前 1~3 周内有上呼吸道或胃肠道病毒感染的前驱感染史,有血清心肌肌钙蛋白 T 或 I 或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或利钠肽增高,心电图异常。可有胸闷、胸痛、心悸、乏力、头晕、面色苍白、面色发灰、腹痛等症状;小婴儿可有拒乳、发绀、四肢凉等;严重者有心功能不全、心源性休克或心脑综合征 [4]。本文上述病例无前驱感染史,心肌酶谱和肌钙蛋白 I 正常,心电图正常,可以排除病毒性心肌炎。可有心慌、心悸、气短、胸闷、心率增快、多汗、失眠、紧张、焦虑、注意力不集中等,血和尿的儿茶酚胺升高,但还有高代谢症候群,即乏力、怕热、多汗、皮肤温暖潮湿、低热、消瘦、体重下降、食欲亢进、大便次数增多等。触诊和超声检查可有甲状腺肿大。血清甲状腺激素水平升高,促甲状腺素水平降低 [4]。本文上述病例无高代谢症候群,甲状腺激素正常,可以排除甲状腺功能亢进症。① 胸闷或长叹气持续或反复发作大于 4 周, 且以胸闷为唯一或主要的临床表现;⑥ 排除心血管系统、消化系统、神经系统、肌肉及精神因素等疾病引起的胸闷 [5]。其他辅助检查异常包括肺通气功能和小气道功能指标减低,呼出气一氧化氮浓度可升高 [6,7]。本文上述病例的肺功能和呼出气一氧化氮浓度均正常,均给予激素加 β2 受体激动剂加白三烯受体拮抗剂行诊断性治疗 1 周,长叹气和胸闷症状无缓解,可以排除胸闷变异性哮喘。可有胸骨后痛,但也有反复呕吐、反酸、嗳气、烧心,严重者吞咽困难、呕血、声音嘶哑、哮喘、反复肺炎、窒息、生长发育不良等表现。确诊可进行 24 小时食管 pH 值监测等 [4]。胃、食管、心脏共用传入性迷走神经,当上消化道发生炎性病变后,胃酸反流进食管,可通过共用的迷走神经传入中枢,引起食管心脏反射,使机体误以为有胸痛、心前区不适的症状 [8,9]。因此,儿童胸闷、胸痛症状与慢性胃炎有一定相关性 [10]。慢性胃炎的常见表现包括反复发作的中上腹不适、饱胀、疼痛,一般进食后加重,可有食欲不振、反酸、嗳气、恶心、上腹轻压痛 [4]。确诊依赖于胃镜检查。慢性胃炎常常伴有幽门螺杆菌感染,其传染源大多为家庭成员 [4]。本文上述病例无这些症状,家庭成员无幽门螺杆菌感染病史,一般不考虑慢性胃炎。是一个或几个肋间部位从背部沿肋间向胸腹前壁放射性的疼痛,呈半环状分布,刺痛或烧灼样疼痛,深呼吸、咳嗽或打喷嚏时加重,多为单侧受累,也可双侧同时受累。胸椎病变、类风湿、肿瘤、带状疱疹病毒等感染所致肋间神经炎、物理化学性损伤均为其病因 [11]。病初有胸痛,微热,数天后胸骨旁肋软骨肿胀、疼痛和压痛,皮肤无红肿,深呼吸、咳嗽、打喷嚏、病侧上肢活动时加重。常累及第 2 至 4 肋骨,单侧为主。症状时轻时重,反复发作,可持续数月至数年。X 线胸片多正常 [11,12]。心律失常、先天性心脏病、肺炎、气胸、纵膈疾病等,也是小儿胸闷、胸痛、长叹气的常见病因,可通过相应病史、临床表现和辅助检查排除。
1. 余波,郭永宏,柳颐龄,等. 儿童不明原因胸痛和/或胸闷与儿茶酚胺及心率变异性的关系. 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20;35(13):988-991.2.Kumar P,胡春艳,王成, 等. 儿童不明原因胸闷和 (或) 胸痛与直立倾斜试验的关系. 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9;24(1):24-25.3. 吴升华. 儿科治疗指南. 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2;p520.4. 吴升华. 儿科住院医师手册. 第 4 版,南京: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 2021;p585,p580, p946,p416, p424.5. 于兴梅,郝创利. 儿童胸闷变异性哮喘的思考. 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2021;36(6): 457-459.6. 宋欣,李硕,朱雯靓,等. 儿童胸闷变异性哮喘肺功能改变的特征. 中华临床免疫和变7. 周伟,李海霞,肖少波,等. 呼出气一氧化氮联合肺功能检测在儿童胸闷变异性哮喘诊断中的价值. 临床肺科杂志, 2021;26(7): 993-1003.8.Right RA,Miller SA, Corsello BF.Acid – induced esophagobronchial-cardiac reflexes in humans.Gastroenterol,1990; 99(1):71-73.9.Makk LJ, Leesar M,Joseph A, et al. Cardioesophageal reflexes:an invasive human study. Dig Dis Sci,2000; 45(4):2451-2454.10. 郭丽丽,梁虹,王慧,等. 学龄期儿童反复胸闷、胸痛与上消化道炎性疾病的相关性分析. 现代医学, 2016; 44(2): 212-214.11. 邝贺龄. 内科疾病鉴别诊断学. 第 4 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p186,p188.12. 吴在德,吴肇汉. 外科学. 第 6 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p343.
小提示:87%用户已下载掌上医讯App,更方便阅读和交流,请扫描二维码直接下载App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掌上医讯”,版权均归掌上医讯所有,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凡是本网站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仅作分享,文章观点不作为掌上医讯观点,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联系电话:0532-677737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