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与心肺耐力】什么是心肺耐力?有多重要?

来源:汪芳心视界作者:汪芳时间:2023-05-24 阅读:7514评论:0赞:0 有0人参与

24

5-2023


【先睹为快】加压运动设备

“心肺耐力”到底有多重要?

最近一段时间气温攀升,太阳如同火炉,空气中弥漫着热浪,让人喘不过气来。有好几个刚刚加入的跑友问我:天气太热,一跑就上气不接下气,真是跑不动了,怎么办呢?我说:你得提高一下“心肺耐力”。耐力提高了,不仅能够增进运动水平,还能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不过夏天运动还是要注意防晒和补水,并且视情况适当降低跑步的配速和距离。

全面认识“心肺耐力”

如今“心肺耐力”也算是高频词汇了,大家可能知道它很重要,但是有些人并不清楚它的来龙去脉。

心肺耐力,也叫心肺适能、心肺机能,也有人将其拆解为心肺储备功能和运动耐力,具体是指在持续的体力活动过程中,心、肺和全身肌肉系统输送及供应氧气的能力。再通俗一点说,就是人体依靠能源物质供能来维持运动的能力。心肺耐力反映的是一个人摄氧能力、运氧能力、用氧能力的“综合能力”。心肺耐力好的人运动能力也更强,意味着他比一般人跑得更快、更远、更久。

代谢当量(MET)是一种用于衡量体力活动强度的单位。它表示一个人在进行特定活动时的氧气消耗速率与静息状态下的氧气消耗速率之间的比率。具体来说,1 MET等于一个人在静息状态下的氧气消耗速率,通常为每公斤体重每分钟消耗3.5mL。因此,MET值越高,表示活动的强度越大,氧气消耗速率也越高。例如,慢走的代谢当量约为3 METs,跑步的代谢当量约为8 METs。这意味着跑步的能量消耗速率是静息状态下的8倍。

与心肺耐力差的人相比,心肺耐力好的人心血管死亡风险明显降低。《美国心脏病学会杂志》发表的一项研究指出:心肺耐力每提高1个MET,相当于腰围减少7cm、收缩压下降5mmHg、空腹血糖降低1mmol/L,心血管死亡风险可以降低大约15%。

运动是提高心肺耐力的首选

心肺耐力差的人运动能力也差,运动能力强的人心肺耐力自然也强,所以这是相辅相成的。我们只有通过持之以恒、循序渐进的运动锻炼,才能一步一步提高心肺耐力。而出色的心肺耐力也能保证我们安全完成强度更大的运动,最终形成良心循环。

健步走、慢跑、游泳、跳舞、骑自行车、登山、各种球类活动有氧运动都有助于提高心肺耐力。另外,力量训练能够改善四肢肌肉的力量,提升神经肌肉间的协调能力和平衡能力,从而有助于提高心肺耐力。因此,我们在做有氧运动的时候,也应当加强力量训练,比如仰卧起坐、俯卧撑、引体向上、平板支撑和臂力棒锻炼等。

如何测试心肺耐力?

心肺运动试验这是目前整体上无创、客观定量评估人体心肺功能的主要临床试验方法,是测试心肺耐力的“金标准”


首先在静息状态下测定受试者的静态心电图、血压情况以及肺功能指标,即静息状态下的指标;运动时采用跑台或功率自行车测试。测试时要求在专业的医师和治疗师的指导下,跑台或功率自行车会逐渐递增运动负荷,同时监测机体在运动状态下的摄氧量、二氧化碳排出量、心率、血压、心电图等一系列数据指标。经过复杂的计算后,得以客观、定量、全面地评价心肺耐力。

现在很多医院心内科或康复科都可进行该试验,像我们医院每天来做心肺运动试验的就有很多。比如有心肺系统疾病患者想运动,我们需要知道其心肺耐力,然后才能给出合适的运动方案。还有就是准备参加马拉松等赛事的跑友,也要通过此进行“风险判断”。


6分钟步行测试:在平直的地面上划出一段30米的距离,受试者在此之间往返步行6分钟,步履缓急可根据自己的体能决定。最后计算出步行距离、受试者的心率血压和指脉氧。


该试验方法简单易行,常用来评价心脑血管病患者的心功能,测算出患者能完成日常体力活动的水平。比如患者6分钟步行距离<150米,则提示重度心功能不全;若在150-425米之间,则提示为中度心功能不全。


【百科全说】腰间盘突出能按摩吗?



很多朋友出现腰腿疼之后,习惯找师傅按摩、针灸等,不用吃药也能舒缓筋骨。如今,腰椎间盘突出越来越普遍,当身体不舒服的时候,是不是也可以随便去按两下呢?

按摩前首先要去医院进行腰椎CT和核磁共振的检查,通过有效的评估来确认是否可以进行推拿、按摩。如果腰椎间盘突出的程度较轻,没有出现明显的神经根、脊髓受压等情况,可以通过推拿和按摩来缓解不适;如果腰椎间盘突出为中度到重度,就不适合进行腰椎推拿、按摩。否则很有可能引起急性腰椎间盘突出,导致神经损害,在推拿过程中会引起急性下肢肌力减退等情况。



小提示:87%用户已下载掌上医讯App,更方便阅读和交流,请扫描二维码直接下载App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掌上医讯”,版权均归掌上医讯所有,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凡是本网站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仅作分享,文章观点不作为掌上医讯观点,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联系电话:0532-67773733)

共有0人参与讨论
扫描关注掌上医讯微信,获取最新医学资讯

青岛掌上医讯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   鲁ICP备15017341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