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在20世纪初,有些精神病患者,从临床表现来看既非
精神分裂症,亦不是情感
性障碍,更不能考虑为脑器质性病变,在诊断上学者们之间也不一致。在这些患者中,以一种或以系统妄想症状为主要的临床表现,则称为
偏执性精神障碍(paranoid disorders)。这是一组疾病的名称,而不是一个疾病单元。
偏执性精神障碍的病因可能是异质性的,遗传、
人格特点及生活环境在起病中的相对作用尚不能确定。临床特点为意识清楚,其妄想结构较为系统,妄想的内容变异很大,很少或不伴有幻觉。
人格保持相对完整,病情虽迁延,甚至可持续终生,但较少有精神衰退。本组疾病在分类学上存在不同的见解,有人认为
偏执性精神障碍是
精神分裂症的变异形式,也有人支持作为一个独立的诊断。。中国精神疾病分类与诊断标准〃第二版修订本中(CCMD-2-R,1994)将
偏执性精神障碍列入—
精神分裂症,其他精神病
性障碍―一大类内。
偏执性精神障碍究竟包括哪些疾病,迄今尚无统一认识。本章则以较为传统公认的论述,如
偏执狂、
偏执状态和
急性妄想发作予以重点介绍。这也符合ICD-10精神与
行为障碍分类的内容(范肖冬,1993)。
偏执狂(paranoia)是一种罕见的精神病。其妄想系统化,不动摇,思维清晰有条理。
—
偏执狂―是古希腊的一个精神病名词,其意义是精神不正常,有—灵魂出窍―的含义。1863年被Kahlbaum重新用于描述一种精神病,其表现为理智活动受到损伤,而其他精神功能相对完整(Kendll R.E,1993)。随后克雷丕林在他的分类学中将这一名词具体化,用以概指一组精神病,其特点为—逐渐发展的一种来自内部原因持久而不可动摇的系统妄想,其思维过程清晰而有条理,意向活动保持良好―(克雷丕林,1921)。患者的妄想可有被害、夸大和嫉妒等内容。克雷丕林的概念已被
精神病学界所接受,
偏执狂一词也确立于
精神病学之中。在早些时候,法国Magnan也提出了类似的概念,称作—系统发展的慢性妄想―,他指出
偏执狂的进展有4个阶段:
①臆想阶段或主观分析阶段;
②被害妄想阶段;
③
人格转变阶段,特征是夸大妄想的出现;
④偶见精神衰退阶段。
关于
偏执狂的概念,也存在不同的观点。有的学者提出,这些有慢性系统妄想症状,而无认知或情感等其他表现的患者,是否总是如此,会不会转为
精神分裂症。德国Kolle(1931)随访了66例
偏执狂,其中包括克雷丕林诊断的19例患者,随着时间的推移,不少患者出现了原发性妄想(Kendll R.E,1993)。这是
精神分裂症的主要症状之一。所以,对那些发病在中年以上,有系统妄想,而无幻觉和情感平淡的患者,必须严格掌握诊断标准,不可轻易诊断为
偏执狂,并要进行随访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