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精神分裂症(schizophrenia)是一种常见的病因尚未完全阐明的精神病,多起病于青壮年。临床表现为特殊的感知、思维、情感、行为等多方面的障碍和精神活动的不协调以及精神活动与环境的不协调,一般无意识及
智能障碍。其病程多迁延,约占我国住院精神病人的50%左右,慢性精神病院病人的60%左右。
精神分裂症的概念至今已有百年。100年来,尽管大家都认为精神分裂症只是一个综合征,但在习惯上仍把它当作疾病对待,在其病因、症状、治疗等方面做了很多研究,大致分为4个阶段。
第1阶段:从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欧洲
精神病学家曾将本病的不同症状分别看成为独立的疾病。如法国Morel(1857)建议,将在青年发生的无外界原因而精神衰退的病例,称之为早发性
痴呆(demence precoce)。德国Kahlbaum(1874)将一种具有特殊
精神障碍并伴有全身
肌肉紧张的
精神障碍,称之为紧张症。Hecker(1871)则将发生于青春期,具有荒谬、愚蠢行为的病例,称之为青春
痴呆。1896年,德国克雷丕林在长期临床观察研究的基础上,认为上述种种不同的描述,并非独立的疾病,而是同一疾病的不同类型。这一疾病多发生在青年,最后发展成衰退,故合并上述类型,统一命名为早发性
痴呆(dementia praecox)。此阶段中,症状和器质性病因方面曾有过很多研究,病因研究主要在病理解剖和病理组织学方面,但没有得到肯定的结果,精神分裂症因而被认为属于非器质性精神病范畴。
第2阶段:包括20世纪初至该世纪50年代初。瑞士
精神病学家布鲁勒(E.Bleuler,1911)对本病进行了细致的临床观察,指出本病的临床特点是精神分裂:联想障碍(association)、情感淡漠(apathy)、意志缺乏(abulia)和继之而来的内向性(autism),提出了—精神分裂―的概念,并建议命名为精神分裂症。这一阶段在临床遗传学调查方面研究较多。在心理病因方面也做了许多工作,特别在美国,—心因论―很受重视。临床方面,挪威的Langfeldt提出了将该病按预后好坏,分为
分裂样精神病和真性分裂症两大类型,被广泛接受;德国的Schneider提出一级症状,也被广泛接受,一直影响到今天。20世纪30年代提出的电
休克和胰岛素治疗,成为以后二三十年内精神分裂症的主要治疗手段。
第3阶段:从20世纪50年代初氯丙嗪的合成至20世纪70年代中期。在病因研究方面,由于精神药物取得了无可辩驳的疗效,因而认为精神分裂症是某种代谢障碍(当时认为主要是氨基酸代谢障碍)引起的看法又重新抬头,在当时的技术水平上做了很多研究,虽然没有取得肯定的结果,但在当时动力
精神病学占压倒优势的美国,形成一支强大的生物
精神病学队伍。在临床方面,由于精神药物的广泛应用,精神病院的面貌大为改观,同时由于大量患者可以在门诊服药治疗,所以住院的需求明显减少。在诊断方面,由于电脑的普及,量表及数据的统计处理被广泛应用,不可捉摸的心理现象走向量化(准确地说是—半定量化―),大大有利于症状研究和资料交流。治疗方面,继氯丙嗪之后合成了一系列治疗
精神障碍的药物,出现了精神药理学这样一个新的分支学科,研究这些药物的作用机制。由于血锂检测技术的普及,碳酸锂重新得到应用和推广,胰岛素治疗则被淘汰。
第4阶段: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至目前。这20多年来由于分子生物学和影像学技术的进步,为精神分裂症的研究带来许多新方向、新成果,在临床诊断和治疗方面也有许多新内容。
概念的历史回顾
十九世纪中叶以来,欧洲精神病学家将本病不同陡状分别看成独立的疾病。法国的Morel(1857)首先报道了一组发病于青少年而有严重智能衰退的患者,并首次应用早发性痴呆(demence precoce)一词,认为这些患者有先天性遗传基础。E.Hecker(1870)对发病于青春期且很快导致愚蠢衰退的患者进行了描述,称之为青春型痴呆(hebephrenia)。Kahlbaum (1874)描述了一种具有特殊的精神症状并伴有全身肌肉紧张的精神病,经观察发现并无神经系统的器质性改变,称之为紧张症(catatonia)。直到1896年,Kraepelin在对上述观点进行仔细的观察和分析后,将Morel的早发性痴呆、Hecker的青春型痴呆、Kahlbaum的紧张症及结合他本人所观察到的姜想痴呆(dementia paranoids)归纳在一起,统称为“早发性痴呆(dementia praecox)”,首次作为一个疾病单元来描述,认为是同一疾病的不同亚型,有共同的临床特点,多起病于青年且以衰退为结局。
二十世纪瑞士精神病学家E.Bleuler(1911)对本病进行了细致的临床学研究后指出,情感、联想和意志障碍是本病的原发症状,而中心问题是人格的分裂,故提出了“精神分裂(splitting of the mind”的概念,加之本病的结局并非都以衰退而告终,因此,建议命名为“精神分裂症”。他认为,4A症状,联想障碍(abnormal association)、情感异常(abnormal affect)、矛盾意向(ambivalence)及内向l性(autistic behavior and thinking)
是本病的基本症状,而幻觉、妄想等症状是附加症状,这一观点,被其后的多数精神病学家所接受。Bleuler也认为,尽管不同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其临床表现具有很大的差异,但均具有相似的病因学和病理生理学基础,是一个单一的疾病单元(a single disease entity)。
Kraepelin和Bleuler的理论为精神分裂症的概念奠定了基础,后来的精神病学家在本病的某些方面虽有所补充或发展,但基本观点并无重大变更。
目前, 将精神分裂症定义为:一组病因未明的精神病, 多起病于青壮年。常有感知、思维、情感、行为等多方面的障碍和精神活动的不协调。一般无意识障碍和明显的智能障碍,病程多迁延。
精神分裂症(schizophrenia)是一组病因未明的精神病,多起病于青壮年,缓慢起病,具有思维、情感、行为等多方面障碍,及精神活动不协调。通常意识清晰,智能尚好。自然病程多迁延,呈反复加重或恶化,但部分病人可保持痊愈或基本痊愈状态。
临床分型
一、偏执型分裂症
符合分裂症诊断标准,以妄想为主,常伴有幻觉,以听幻觉较多见。
二、青春型(瓦解型)分裂症
符合分裂症诊断标准,常在青年期起病,以思维、情感、行为障碍或紊乱为主。
三、紧张型分裂症
符合分裂症诊断标准,以紧张综合征为主,其中以紧张性木僵较常见。
四、单纯型分裂症
(一)以思维贫乏、情感淡漠,或意志减退等阴性症状为主,从无明显的阳性症状。
(二)社会功能严重受损,趋向精神衰退。
(三)起病隐袭,缓慢发展,病程至少2年,常在青少年期起病。
五、未定型分裂症
(一)符合分裂症诊断标准,有明显阳性症状。
(二)不符合上述亚型的诊断标准,或为偏执型、青春型,或紧张型的混合形式。
六、其他型或待分类的分裂症
符合分裂症诊断标准,不符合上述各型的诊断标准,如儿童分裂症、晚发性分裂症等。
精神分裂症是一组常见的、病因不明的精神病,多起病于青壮年,常有特殊的感知、思维、情感和行为等多方面的障碍和精神活动的互不协调;一般无意识障碍;病程多迁延,易复发;慢性状态时致残率甚高;大量研究表明其发病与遗传、神经生化以及社会心理等因素有关。
临床表现:精神分裂症是一种主要以感知、思维、情感、行为等多方面的障碍和精神活动的不协调为表现精神病。临床症状十分复杂和多样。其主要症状如下:
1.精神症状 本病的不同类型、不同阶段的临床表现可有很大差别。但它均具有特征性的思维、情感、行为的不协调和脱离现实环境的特点。布鲁勒(E.Bleuler)认为,本病的主要临床特点是人格的分裂。从症状机制出发,分为原发性症状和继发性症状。布鲁勒所指的原发性症状包括人格解体在精神分裂症有一定特点,如病人感到脑袋离开了自己的躯干,丧失了体重,身体轻得好像风能吹得起来,走路时感觉不到下肢的存在等。有时此类体验较复杂抽象,如病人诉述丧失了完整“我”的感觉,“我”分裂成为2个或3个,自己是其中的一个,只有部分精神活动和肉体活动受自己支配等。于清汉将其归纳为3类:即精神人格解体——感到精神活动不存在或不属于自己;躯体人格解体—躯体某部分不存在或不属于自己的身体;现实人格解体——对环境缺乏真实感。
②妄想:妄想是精神分裂症最常见的症状之一。内容以关系妄想、幻觉、内心被洞悉感相结合出现,即所谓康金斯基-克拉伦波精神自动症综合征。精神自动症最早由Clerambault描述,分感觉性(各种感觉异常)、运动性(强制性冲动行为)和言语性思维(内部的语声、思维云集、思维鸣响)3种,认为后者对精神分裂症最具有特征意义。躯体方面的影响妄想,如电流感、烧灼感等,可见于意识障碍较浅的癫痫朦胧状态和某些器质性精神病,特异性较前者差。
③紧张综合征:此综合征最明显的表现是紧张
精神分裂症的临床症状复杂多样。可以这样说,在前述症状学章节中所描述的各种精神症状均可见于不同的精神分裂症患者中,只是出现的频率不一。不同个体、不同疾病类型、处于疾病的不同阶段其临床表现可有很大差异。不过,这类患者均具有感知、思维、情感、意志及行为的不协调和脱离现实环境的特点。
(一)前驱期症状
前驱期症状是指在明显的精神症状出现前, 患者所出现的一些非特异性的症状。这些症状不具有特异性, 在青少年中并不少见,但更多见于发病前。最常见的前驱期症状可以概括为以下几方面:
① 情绪改变:人格解症状, 表现为感到自己的精神活动不属于自己、躯体的某部分不存在或不属于自己,或变形、移位等。有的患者可表现为对环境缺乏真实感。精神分裂症患者人格解体的特点是内容多变,不固定, 多种内容同时或交替出现。
精神分裂症的情感淡漠。另一种形式是患者对情绪刺激的反应过度或不适当,表现为一点小事极端情感倒错(高兴的事情出现悲伤体验,悲伤的事情出现愉快体验)。
行为障碍 多数患者可见意志减退甚至缺乏,表现孤僻离群,活动减少,行为被动,缺乏应有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严重者整日卧床少动, 个人生活不知自理,本能欲望缺乏,毫无一点精神动力。少部分患者(如有偏执观念的患者)可表现意志活动增强,常千方百计为自己收集某些证据。少数患者表现意向倒错,吃一些不能吃的东西或伤害自己的身体。有的患者可表现违拗, 被动服从。幻觉妄想的支配, 而预测的最佳因子是既往的攻击、暴力行为史。约50% 的患者有幻听,逃避精神痛苦等则是常见的促发因素。有的患者可出现怪异行为,如扮鬼脸,做一些常人不能理解的动作, 或一些幼稚愚蠢的行为,傻笑、脱衣、脱裤、当众手淫等。
5.定向、记忆、智能与自知力 精神分裂症患者对时间、空间和人物一般能进行正确的定向,意识是清晰的。一般的记忆和智能没有明显障碍, 慢性衰退患者, 由于缺乏社会交流和接受新知识,可有自知力缺乏。自知力缺乏是影响治疗依从性的重要原因。临床医生应仔细评估评价自知力的各个方面:对症状的自知, 与人相处时是否有麻烦,导致这些问题的原因。自知力评估有利于治疗策略的制定。
1.联想障碍是精神分裂症的特征性症状。表现为思维联想散漫,缺乏目的性、连贯性、具体性和现实性;严重者甚至出现句与句、词与词之间无任何逻辑关系,呈破裂性思维;或出现逻辑倒错性思维;或表现为中心思想无法捉摸,缺乏实效的空洞议论(诡辩症);或病理象征性思维和语词新作。
2.妄想是精神分裂症的常见症状,其特点是内容离奇荒谬,缺乏系统性,具有泛化趋势,或呈原发性妄想。常见的妄想有关系、被害、夸大、嫉妒和钟情妄想等。
3.情感淡漠,也常出现与客观刺激和内心体验不相称或截然相反的情绪反应,即情感不协调或思维中断,常具有特殊的诊断价值。
7.意志减退较发病前明显孤僻、懒散、退缩、被动,对社交、工作和学习缺乏要求,对基本的日常活动缺乏主动性。有的还可出现意向倒错或矛盾意向。
实验室检查:本病目前尚无特异性实验室检查,当出现合并症,如感染等,实验室检查显示并发症的阳性结果。
其他辅助检查:自从提出精神分裂症的概念以来,已从多方面进行过脑形态学变化及某些有毒代谢物研究,尚未取得肯定结果,直至近二三十年,由于检查技术的进步,发现了一些肯定的结果。脑影像学技术研究发现该病存在器质性基础。过去的20年里,影像学技术为人们了解活体脑的功能和结构提供了便利途径,而关于精神分裂症脑部异常的研究主要涉及3个方面。第一,通过CT或MRI寻找使精神分裂症易感性升高的脑部损伤部位;第二,应用功能性影像学技术,如PET、SPECT、fMRI,观察局部神经元活动情况,从而建立神经系统功能障碍与精神分裂症临床特点之间的相互联系;第三,通过脑组织的分子结构图像,明确神经元功能缺陷的病理过程的本质,如采用PET、SPECT观察神经递质受体,或用MRS检测神经化学的变化。
1.结构性影像 精神分裂症的全脑体积缩小和脑室扩大是比较一致的观点,而且灰质的体积缩小更为明显。CT发现精神分裂症患者脑室扩大而脑组织体积缩小。关于脑组织缩小的部位说法不一,有的认为在颞叶,特别是左侧颞叶,有的认为存在普遍的体积缩小,而以额、颞和枕叶明显。脑室扩大在疾病的早期就可被查出,与病前功能缺损、阴性症状、治疗效果差及认知功能缺损有关。与病程无明显相关性。虽然CT异常具有临床意义,但无诊断特异性。因为同样的异常在AD和酒精中毒的患者中也可见到。部分精神分裂症患者脑室扩大,而另一些具有活动性症状的患者使用多巴胺阻断剂疗效良好,这些现象使Crow(1980)提出精神分裂症两类病理过程的假说,这就是?型和?型精神分裂症。Crow认为,阴性症状与脑组织缺失和脑室扩大有关,但CT未提供这方面的证据。大多数研究显示,脑室扩大与临床的认知功能和神经心理学功能缺损有关。另一些学者试图寻找特异的认知损害与脑组织缺失的定位关系,如Raine等(1992)发现,额叶体积缩小与神经心理测试中额叶功能检查得分减少相关。以血浆高香草酸水平作为多巴胺能活性的指标,Breier等(1993)发现,精神分裂症患者在药物诱导的应激状态下多巴胺能活性异常增高,并认为多巴胺能反应的幅度与额叶体积呈负相关。
MRI的优势是能够区分灰质和白质,能测出特别脑区结构的大小。使精神分裂症脑部结构异常的研究从大体结构异常,发展到研究特异区域的异常。然而,尽管与精神分裂症有关的可能脑区较多,但肯定的区域较少。最早的MRI研究发现,精神分裂症患者存在选择性的额叶、大脑总体积和颅内体积缩小,提示上述异常与神经发育不完善有关,而非日后的退行性改变。
关于额叶的变化是众多研究的焦点之一,由于前额叶执行着较多的皮质功能,这些功能在精神分裂症患者中受损明显,包括执行功能、抽象思维和工作记忆能力等,因此对这一部位的研究较多。近年来研究发现,慢性和首发患者中存在额叶萎缩,同时还有丘脑、杏仁核、海马、基底核和颞叶萎缩,其中颞上回的体积缩小与幻听有关。Andreasen是首次用MRI研究并报道额叶缩小的学者,以后有不少研究证实了这一点。如对前额叶皮质进行的研究结果提示,前额叶背外侧皮质区面积与认知能力存在负相关。国内研究人员在对38例精神分裂症和34例对照组脑部MRI的研究中发现,精神分裂症的哈氏值,侧脑室体部指数,第三脑室、左额叶脑沟、胼胝体前后径及面积均与对照组有显著差异,这提示精神分裂症存在侧脑室,尤其是侧脑室前角和第三脑室、左侧额叶脑沟的扩大和胼胝体缩小,再一次表明额叶结构的改变在精神分裂症中的重要意义。该项研究还发现,?型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侧脑室前角、第三脑室和左额叶脑沟大于?型的患者,胼胝体前后径和面积小于?型,表明阴性症状与脑萎缩有关。<30岁的患者与>30岁的患者相比,脑部结构异常无差异,由此提示早年的神经发育障碍可能是引起患者脑部异常及后来发生精神分裂症的原因。
颞叶-边缘系统对精神活动具有不同寻常的意义。目前大量研究证实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这一部位也存在萎缩,体积减小约8%,以左侧更明显。此外,颞上回的变化与幻听、思维障碍等阳性症状的关系密切,很值得进一步研究。
2.功能性影像 SPECT研究发现精神分裂症患者脑血流从前到后发生阶梯性改变,最严重的损害发生在额叶,左侧重于右侧。患者几乎每个感兴趣区与其他任何一个感兴趣区的血流灌注之间均存在显著相关性,而在正常人中只有特定区域之间存在相关性。这一结果提示,大脑各区域之间的互动关系在精神分裂症和正常人之间存在差异,可作为精神分裂症脑神经功能变化及失调的一种信号。
比较静息和激活状态下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脑血流灌注,发现在静息状态时,患者背侧前额叶皮质区血流量显著减少。在激活状态时,正常人该部位的血流灌注增加,而患者并没有增加。未曾用药治疗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在静息状态下前额叶灌注高于正常人;在激活状态下患者该部位灌注不会增加,而正常人则会显著增加,提示精神分裂症患者在发病时就存在前额叶功能障碍,与结构性影像学的发现一致。
国内研究人员提出,精神分裂症脑血流灌注的异常主要在额叶,并与视觉诱发电位P300振幅的异常相吻合,因此可认为精神分裂症存在额叶整合功能异常,与其阴性症状密切相关。对首发的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认知激活前后的SPECT检查,比较激活前后SPECT图像变化的情况。结果为静息状态下患者与正常人相比,存在颞叶和额叶的灌注改变;激活时,阴性症状为主的患者额、颞叶血流无明显增加,而阳性症状为主的患者上述部位血流灌注增加明显高于阴性症状为主者。症状越轻,增加越明显。
晚发和早发精神分裂症的图像特点不尽相同,前者表现为双侧额叶和颞叶血流灌注下降,左半球与右半球的灌注比值下降。左颞叶血流灌注下降对判别患者和对照组最敏感。后者也表现为额叶的低灌注,左额更明显,但颞叶血流灌注下降不明显。
精神分裂症各症状群的脑血流灌注特点研究表明,思维形式障碍及夸大妄想与双侧额叶及颞叶灌注正相关;妄想观念、幻觉行为及猜疑与双侧额叶、扣带回、左侧颞叶和左侧丘脑灌注负相关;阴性症状中刻板思维与左额叶、左颞叶及左顶叶灌注负相关。经药物治疗及临床症状改善后,残存的阳性症状与脑局部血流灌注之间无相关性,而阴性症状与双侧额叶、颞叶、扣带回、基底核及后脑的灌注负相关。
以SPECT技术作为研究药物作用机制的手段,该方面的研究主要包括抗精神病药对局部脑血流灌注的影响及其与临床疗效关系,以及药物治疗前后特定部位的受体结合率的变化。血流灌注方面的研究结果不尽一致,从某种程度上提示抗精神病通过作用于特定的受体和神经递质,而不是通过改变局部脑血流灌注起效。神经递质方面的研究发现,精神分裂症患者D2受体密度指数高于正常人,且变异较大。服药患者的配体结合率均下降,提示其D2受体占有率升高。服用典型抗精神病药者纹状体D2受体占有率较未服药或服用非典型抗精神病药者高,发生锥体外系不良反应者占有率也较高。基础状态时患者和健康人D2受体利用度无差异,使用苯丙胺后患者的D2受体利用度明显下降,而过度的多巴胺释放与患者某些症状的加重有关。从未用药的精神分裂症患者,用药3天后,基底核与额叶的配体结合率比值的变化与疗效和锥体外系不良反应明显相关:疗效好,不良反应小的患者比值下降;而疗效差,不良反应大的患者比值上升。这提示抗精神病药会引起后一类患者基底核D2受体的上调。
PET能更清晰地观察不同刺激下脑部的激活状态、某些药物对脑部的激活情况、特异性中枢部位的受体占有率、各相关部位的动态变化,以及药物血浓度及临床疗效间的关系等。PET的受体研究结果表明,精神分裂症患者5HT2受体并不减少。患者的锥体外系不良反应与D2受体占有率有关,后者是剂量依赖性的,且与患者的年龄有关。
精神分裂症的fMRI研究常与其认知缺陷症状研究联系在一起。认知功能研究发现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认知缺陷症状涉及多个领域,如记忆力、注意力、执行功能及整合功能等。不同学者针对上述不同认知缺陷设计使用了不同fMRI认知研究模式,其中,记忆力(尤其工作记忆)的fMRI研究最多。精神分裂症患者工作记忆的fMRI研究结果并不一致,较多研究支持精神分裂症患者(包括高危后代)额叶背外侧(DLFC)及顶叶后下部的激活低下,但也有一些相反的结论,得出额叶激活增加。此外,Fletcher等研究发现随着言语性工作记忆容量的增加,对照组的DLFC激活增加,而精神分裂症患者上述部位的激活却随着容量的增加而减少;Stevens等和Barch等研究发现言语性工作记忆较非言语性工作记忆激活低下更明显,可能反映精神分裂症患者言语性工作记忆的缺陷更明显。至于治疗前后的fMRI研究极少,Wexler等用系列单词位置记忆测验研究了认知训练对认知功能的影响,8例病情稳定的患者接受为期10周的记忆训练,发现认知训练后精神分裂症患者左侧额下回的激活较训练前明显增强;Wykes等用倒数n项测验(n=2)研究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治疗前后的变化,发现认知治疗后精神分裂症患者与工作记忆有关的脑区(尤其额叶)激活明显增加。国内刘登堂及江开达等也运用fMRI对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了研究,以倒背数字作业测验作为刺激模式,倒背数字作业测验主要测定被试者对语言材料信息的保持功能,同时有选择性注意及执行控制的认知成分参与。研究发现,治疗前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左侧DLFC(主要是左侧额上回)、左侧额叶腹外侧(VLFC)及左侧顶叶后下部(左侧顶上小叶及左侧缘上回)的激活低下,这与上述已知有关研究结果基本一致,提示精神分裂症患者在发病初期就存在工作记忆(主要是言语性工作记忆)缺陷。用利培酮或氯丙嗪治疗2个月
【预后】
一、症状标准至少有下列2项(单纯型分裂症另规定):
(一)反复出现的言语性幻听。
(二)明显的思维松弛、思维破裂、言语不连贯,或思维贫乏或思维内容贫乏。
(三)思想被插人、被撤走、被播散、思维中断,或强制性思维。
(四)被动、被控制,或被洞悉体验。
(五)原发性妄想(包括妄想知觉,妄想心境)或其他荒谬的妄想。
(六)思维逻辑倒错、病理性象征性思维,或语词新作。
(七)情感倒错,或明显的情感淡漠。
(八)紧张综合征、怪异行为,或愚蠢行为。
(九)明显的意志减退或缺乏。
二、严重标准自知力障碍,并有社会功能严重受损,或无法进行有效交谈。
三、病程标准
(一)符合症状标准和严重标准至少已持续1个月,单纯型另有规定。
(二)若同时符合分裂症和情感性精神障碍的症状标准,当情感症状减轻到不能满足情感性精神障碍症状标准时,分裂症状需继续满足分裂症的症状标准至少2周以上,方可诊断为分裂症。
四、排除标准排除器质性精神障碍,及精神活性物质和非成瘾物质所致精神障碍。
临床诊疗指南——精神病学分册
精神病学
临床疾病——诊断与疗效判断标准
| 谷氨酸 |硫利达嗪 |奥氮平 |癸氟哌噻吨 |银杏黄酮苷 |氟哌噻吨 |氯丙嗪 |奋乃静 |乙水杨胺 |利培酮 |癸氟奋乃静 |喹硫平 |舒必利 |苯海索 |齐拉西酮 |珠氯噻吨 |癸氟哌啶醇 |氯氮平 |氯哌噻吨 |三氟拉嗪 |氟哌啶醇 |氯普噻吨 |佐替平 |棕榈酸哌泊塞嗪 |五氟利多 |氟奋乃静 |卡马西平 |癸酸氟哌啶醇 |三氟哌多 |氟哌利多 |醋奋乃静 |三氟丙嗪 |美索达嗪 |哌泊塞嗪 |丙氯拉嗪 |左美丙嗪 |替沃噻吨 |氟司必林 |氨磺必利 |莫沙帕明 |哌罗匹隆 |匹莫齐特 |氯噻平 |吗茚酮 |阿立哌唑 |米氮平 |替米哌隆 |舒托必利 |奈莫必利 |瑞莫必利 |氯米帕明 |曲米帕明 |多塞平 |左舒必利 |谷氨酸钙 |芬氟拉明 |多塞平 |哌泊噻嗪棕榈酸酯 |溴哌利多 |琥珀酸洛沙平 |血液透析液 |
| 伴有生动鲜明的恐怖性幻视 |暴力冲动行为 |暴怒 |被害妄想 |病理性偷窃 |不协调性兴奋 |痴笑 |单次发作抑郁症 |儿童行为孤僻 |分离性身份障碍 |色情行为 |毫无情感反应 |机械地重复周围人的言语或行为 |缄默症 |角膜外缘有棕绿色色素环 |紧张性木僵 |进食异常 |精神变态 |精神运动性兴奋 |精神障碍 |绝望感 |空间感知障碍 |控制能力丧失 |老人性格孤僻 |类偏狂 |模仿言语 |木僵 |内容难以听清的自言自语 |内向性思维 |偏执状态 |强迫性神经官能症 |强迫症 |强制性哭笑 |情感淡漠 |情感倒错 |认知功能损害 |认知功能障碍 |容易发生强迫性症状或疑病观念 |神经衰弱综合征 |神志恍惚 |食欲较差 |思维控制异常 |思维黏滞 |思维破裂 |思维松弛 |思维紊乱 |思维中断 |无故发笑 |无目的咀嚼舐唇 |无羞惭感 |无助感 |喜怒无常 |心理老化 |行为及情绪异常 |言语凌乱 |言语自动症 |疑病症 |抑郁性木僵 |易激惹 |意向倒错 |运动性兴奋或抑制 |
1.偏执型最常见的类型。青壮年缓慢起病。临床上以持续存在的妄想和幻觉为主要表现,而情感、意志和言语障碍及紧张性症状并不突出。病程发展较其他类型缓慢,精神衰退出现的时间较晚,疗效较好。
2.青春型也称瓦解型,多在青少年期发病,起病较急,病情发展较快。以思维、情感和行为的互不协调或分离为主要临床表现,如思维内容荒谬离奇,令人费解,情感明显的不协调,思维明显松弛或破裂,行为愚蠢幼稚,常有兴奋冲动行为及本能意向亢进。幻觉妄想片段零乱,精神症状丰富易变,预后较差。
3.紧张型 目前临床上不常见,青壮年发病,起病较急。主要症状为紧张综合征,包括紧张性木僵和紧张性兴奋。紧张性木僵表现为缄默不语,动作缓慢或减少,对周围环境刺激无反应。严重者可出现蜡样屈曲、违拗、被动服从、刻板行为、持续言语等。紧张性兴奋表现为突发的冲动行为,不可理解,毫无目的,且突然消失,偶伴有幻觉和妄想。治疗效果较好。
4.单纯型不多见,青少年发病,起病隐匿,缓慢而持续发展。早期出现类似神经衰弱的症状,常不引起人们的重视。临床主要表现为日益严重的孤独被动、思维贫乏、生活懒散、意志缺乏、社会性退缩、情感淡漠及行为古怪。此型预后较差。
5.未定型(混合型或未分化型) 通常指符合精神分裂症的诊断标准,具有明显的阳性精神病性症状,如幻觉、妄想等,但又不符合上述各型诊断标准或为各型的混合者。
6.分裂症残留期 过去符合精神分裂症的诊断,且症状至少持续2年,一直未完全缓解,残留个别症状,但相对稳定,社会功能受损不明显,自知力缺乏不显著。
7.分裂症衰退期符合精神分裂症的诊断标准,最近1年以精神衰退为主,社会功能严重受损,已发展为精神残疾。
8.分裂症后抑郁最近1年确诊为精神分裂症,精神分裂症症状有好转但未完全消失时出现抑郁症状,以持续2周的抑郁症状为主要临床相。
当疾病发展到一定阶段,根据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可分成若干类型, 不同的类型除临床表现有差别外, 在起病形式,病程经过均有所不同, 当然, 也许还有病因学的不同。临床分型对药物选择、预后估计及病因学研究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一)单纯型(simplex type)
本型较少见, 约占精神分裂症患者的2% 。多为青少年起病,病情进展缓慢,持续。以阴性症状为主症,极少有幻觉妄想,或仅出现一过性的幻觉妄想。表现为逐渐加重的孤僻离群, 被动退缩,生活懒散,对工作学习的兴趣日益减少, 缺乏进取心, 本能欲望不足。情感日益淡漠,冷淡亲友, 对情绪刺激缺乏相应的反应。此型患者早期常不易被觉察,或认为是“不求上进”、“性格不够开朗” 或“受到打击后意志消沉” 等等。往往在病程多年后才就诊。治疗效果较差。
(二)青春型(Jaebephrenic type)
青年期起病, 起病常为急性或亚急性,以思维、情感和行为的不协调或解体为主要临床表现。表现为思维破裂,言语零乱,话多,内容荒谬,情感不协调,喜怒无常, 多变,表情做作,好扮鬼脸,傻笑,行为幼稚愚蠢奇特,动作杂乱多变。常有本能活动亢进(性欲、食欲),意向倒错(吃脏东西,大小便、痰), 可出现生动幻觉, 而妄想却片断且内容荒谬多变,亦可出现象征性思维。病情进展较快,可有波动,甚至有短暂的自发缓解, 但易复发。既往认为此型易于衰退,目前发现,只要系统治疗、维持服药,可望获得较好预后。
(三)紧张型(catatonic type)
本型患者目前少见。大多起病于青、中年,起病较急, 常为发作性病程, 以紧张综合征为主要临床表现。紧张性兴奋和紧张性木僵常交替出现,亦可单独发生, 以木僵为多见。
紧张性木僵:患者表现为运动抑制, 轻者动作缓慢,少语少动(亚木僵),重者终日卧床,不语不动, 对周围刺激无反应,唾液留在口中都不咽不吐, 任其自流。患者肌张力高,有时出现蜡样屈曲。可出现被动服从,主动性违拗,模仿动作和模仿言语。患者意识清,能感知周围事物,病后能回忆。常持续数周至数月。幻觉妄想少见。
紧张性兴奋:突然发生,行为冲动, 不可理解, 言语内容单调刻板,行为无目的性,可出现伤人、毁物行为。持续时间可为数小时,数日或数周。紧张性兴奋可自发缓解, 或转入木僵状态。此型预后较好。
(四)偏执型(paranoid type)
在群体普查中约占半数。其临床表现以相x,-t稳定的妄想为主, 往往伴有幻觉(特别是幻听)。多中年起病,缓慢发展,初起多疑敏感逐渐发展成妄想, 以关系,被害妄想最多见。妄想内容多离奇、荒谬、脱离现实, 妄想的范围常逐步扩大, 泛化, 不少患者常几种妄想同时存在。幻觉以讽刺、批评、评议、威胁命令等使人不愉快的内容多见。患者在妄想、幻觉的支配下表现出相应的行为,如闭门不出、恐惧不安、报复、跟踪等。大多数患者不愿暴露自己的病态体验,沉湎于妄想或幻觉体验之中,行为孤僻,不与外界接触。部分患者由于起病缓慢隐蔽, 而患者又因可保持部分工作能力,抑郁(post schizophrenia depression)
指患者在精神分裂症病情好转而未痊愈时出现抑郁持续2周以上,此时可残留有精神症状, 一般以阴性症状多见。抑郁程度常为轻、中度,但自杀的危险性增高,应予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