储备一定时间后的血液中不稳定凝血因子和血小板含量少,因严重创伤、大量失血失液、低血容量性休克甚至合并DIC的病人,大量输入储存时间较长的血液容易引起或加重凝血异常,造成出血倾向。 由于凝血因子缺乏,少数患者输血后有出血倾向(hemorrhagic tendency),出现创面渗血不止或术后持续出血,需补充有关血液成分,如新鲜冰冻血浆、凝血酶原复合物等。
1.皮肤、黏膜出现出血点,可伴有齿龈出血、血尿或消化道潜血阳性。 2.术中可发现手术创面渗血不止,可以持续至手术结束。
1.临床上以皮肤、黏膜或其他组织器官自发性出血为特点。 2.辅助检查 血小板计数减少,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延长,纤维蛋白原及其他凝血因子减少,试管内血块凝固异常。
1.预防措施 大量输血时,应考虑将储存全血和新鲜全血搭配输人,可以静脉滴注氢化可的松以减少血小板和凝血因子的破坏,并宜补充钙。 2.血小板计数明显减少(<50×109/L)时,可以补充浓缩血小板或多血小板血浆。 3.由于凝血因子减少引起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延长和纤维蛋白原减少时,应补充新鲜冰冻血浆或纤维蛋白原及凝血酶原复合物制剂。 4.给予维生素K,增加内源性凝血因子的生成。 5.应用纤溶抑制剂(如6-氨基己酸)。
一、病人多有大量出血或严重出血点,出血。 三、手术病人创面渗血不止或术后持续出血。 四、辅助检查示血小板减少,APT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延长,纤维蛋白尿及其他凝血因子减少。
疗效判断标准 一、治愈标准 临床症状、体征消失,辅助检查如三大常规,凝血功能检查正常。 二、好转标准 临床症状消失,体征尚未消失,三大常规,凝血功能检查基本正常。
临床诊疗指南-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年临床疾病——诊断与疗效判断标准
出血 | 休克
上海医师在线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 沪ICP备1200562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