唇癌指发生于唇红黏膜的癌,主要为鳞状细胞癌。唇内侧黏膜应属颊黏膜癌;发生于唇部皮肤者,应归于皮肤癌。
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以上皮来源最为常见,其中又以鳞状细胞癌最多。口腔黏膜鳞状细胞癌是口腔颌面部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居头颈部恶性肿瘤第二位,仅次于鼻咽癌。来源于间叶组织的肉瘤和来源于淋巴网状组织的恶性肿瘤,转移性肿瘤较为少见。
唇癌(carcinoma of the lip)是指发生于唇红黏膜处的上皮性恶性肿瘤。在西方国家很常见,在我国并不多见。唇癌好发于男性,男:女比约为4:1。40岁以上患者占全部病例的90%,其中60岁以上患者占一半。上下唇均可发生,但下唇最常见,约占90%唇癌易发生于户外工作者,如农民、渔民及长期暴晒于紫外线下的工人。此外,唇癌的发生可能与吸烟有关,特别是吸烟斗或雪茄者更易发生,除化学致癌因素,可能与局部热刺激,甚至烫灼也有一定联系。部分病例有癌前病变史或存在癌前病损,其中包括白斑、乳头状瘤等。
唇红部发生的癌肿几乎全为鳞状细胞癌,其中绝大多数分化良好,基底细胞癌主要发生在唇部皮肤,发生在黏膜者极为罕见。唇的淋巴引流,下唇主要至颏下、颌下淋巴结,亦可至颈深上淋巴结群;上唇主要至颌下及颈深上淋巴结;有时可引流至腮腺,特别是耳前淋巴结。
诊断思路
1.唇癌多发生在唇之一侧,特别常见于中外1/3部,推测此处正是烟斗接触的部位。平均病程可达2年以上。
2.可有白斑等癌前病变史,长期户外职业史,吸烟史。
3.病变可表现为增殖、疣状等外生型,亦可表现为溃疡型。随着病情进展可同时伴有增殖和溃疡,边缘外翻高低不平。病损表面常出现血痂及渗出,常继发感染。晚期病例可向颊部、前庭沟甚至颌骨侵犯。下唇癌可影响口唇的闭合功能,可伴涎液外溢。
4.可出现颏下、颌下、颈深上淋巴结转移,且常为双侧性。下唇癌转移的概率比上唇高。极少数晚期唇癌可发生远处转移。唇癌常继发感染,导致引流区淋巴结肿大,易误诊为转移灶,应仔细鉴别。淋巴结肿大,经抗感染治疗无效,且质硬、固定或经穿刺细胞学证实确有转移者,应行淋巴结清扫术。
5.唇癌的临床诊断比较容易,常规活检可予以确诊。
6.唇癌除应与角化棘皮瘤、梅毒性唇下疳、乳头状瘤等相鉴别外,还应号幔性唇炎及盘状红斑狼疮相鉴别。
慢性唇炎多发生在下唇,唇黏膜经常出现皲裂、角化不全、糜烂、渗出和出血,经对症治疗后可见好转,但很难彻底治愈,慢性唇炎与维生素缺乏有关,亦与慢性刺激,包括日光、紫外线照射及吸烟等有关。
盘状红斑狼疮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女性多见,多发生在下唇,病变呈局限型,早期局部多呈增厚的红斑,中央微凹,后呈现经久不愈的溃疡,边缘高起,伴鳞屑和皲裂,溃疡面可有出血,后期出现多发性皮肤病变,特别是向两侧颧面部形成蝶形斑,同时伴有其他全身症状时,血清免疫学检查及病理检查可以确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