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椎间盘突出症(thoracic disc herniation,TDH)在临床上较少见,是因为胸椎受胸廓固定,不如颈椎与腰椎活动度大,因而,椎间盘退变较少。Arseni施行的2544例椎间盘突出症手术中,胸椎问盘突出症者有12例,只占0.47%。
但在未加选择的尸检中发现有本病者达11%~15.2%,在一组CT检查的270例患者中,发现1.5%无症状的胸椎间盘突出。可见,许多人有胸椎间盘突出而无临床症状,这是因为虽有胸椎问盘突出但未达到足以引起脊髓压迫症状的缘故。由于检查方法CT、MRI等进展,检出本病有增加的趋势。胸椎间盘突出症的病因主要包括:脊柱的损伤、退行性变或慢性劳损、脊柱疾病的因素,如脊柱骨骺炎(Scheuermann病)等。
胸椎间盘突出的发生部位,以下部胸椎为多,自胸6~7椎间盘开始增多,以胸10~12为最多。80%患者发病年龄在40~70岁,但10~12岁儿童亦有发生,以中年人劳动者发病较多,男女比例为1.5:1。
胸椎间盘突出可伴突出椎间盘钙化、后方黄韧带肥厚钙化等。
诊断思路
1.病史要点胸椎间盘突出发病多隐袭,慢性加重,少数病例有外伤史且发病较快。症状和体征与胸椎间盘在椎管内的位置、突出髓核的大小、骨性椎管的大小以及脊髓压迫的时间长短和脊髓血管受损的程度有关。
(1)疼痛常为首发症状,根据突出的部位和节段不同,疼痛可呈轴性、单侧或双侧分布于颈部、胸部、腹部及腹股沟部。沿胸壁的放射性疼痛亦为常见的主诉,咳嗽等可加剧疼痛症状,而休息后可减轻。
(2)感觉改变,尤其是麻木,是仅次于疼痛的常见症状,也可表现为感觉异常或迟钝。
(3)肌力减退,部分患者早期即可出现,为脊髓源性间歇性跛行,下肢无力、僵硬感,休息后症状可减轻,括约肌症状约占病例的一半,如小便失禁或潴留等。
2.查体要点查体表现多为上运动神经元损伤症状,即下肢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病理反射阳性,感觉丧失范围不定,多自压迫平面以下。胸腰段椎间盘突出常有下运动神经元症状,即下肢肌力减弱,腱反射减弱或消失及肢体麻木,病理反射阴性,神经根受压症状为肋间神经痛和大腿前外侧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