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 ( 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BPPV )
解释 收起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BPPV)是头部运动到某一特定位置时诱发的短暂的眩晕,是一种具有自限性的周围性前庭疾病。1921年Barany最早报道了BPPV的特征性眼震,1952年Dix和Hallpike命名了BPPV。发病机制主要是耳石脱落学说,包括管结石症和嵴帽结石症。前者是结石样颗粒物自由漂浮于半规管内;后者是半规管内的结石样颗粒物附着于壶腹嵴上,但随头位变化而移动,刺激壶腹嵴而发生眩晕。
    BPPV好发于50~60岁,女性多见。大多属于原发性,无明显病因,占50%~70%;也可继发或并发于迷路炎、前庭神经炎、头颅外伤、偏头痛、梅尼埃病发作期、突发性聋等。本病可以分为4个亚型:后半规管BPPV、前半规管(上半规管)BPPV、外半规管(水平半规管)BPPV和混合型BPPV。其中后半规管型最多见,笔者的临床资料显示占70%左右,其次是混合型(后半规管+外半规管型)及外半规管型,前半规管型少见。
诊断思路
    
    (一)病史要点
     发病突然,头位或体位的变化诱发眩晕,多数患者明确其特定的诱发头位或体位。眩晕为旋转性,也有患者主诉有轻度漂浮感或不稳定感。眩晕有潜伏期,持续时间短,通常为10~20秒,最多不超过1分钟。部分患者可以伴有恶心和呕吐。保持同一头位或体位时眩晕可以缓解,而患者在如起床等时候则会尽量避免诱发体位。不伴有与眩晕有直接联系的耳蜗症状或中枢神经系统症状。要注意头部外伤、中耳炎、中耳手术等既往病史。
   
    (二)查体要点
    全身及局部查体一般无异常发现。位置性眼震及变位性眼震是本病的特征性表现。眼震一般有一定的潜伏期,通常为数秒,眼震逐渐增强后衰减,并随眩晕的消失而停止,持续时间一般不超过1分钟。眼震具有疲劳性,检查反复数次后反应减弱。

1 辅助检查 展开
2 诊断要点 展开
3 诊断与鉴别诊断 展开
4 治疗方案及原则 展开
5 预后评价 展开
6 病程和预后 展开
7 诊断标准 展开
8 诊断依据 展开
9 相关课件 展开
10 相关药品 展开
11 相关检查 展开

上海医师在线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   沪ICP备1200562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