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edreich共济失调 ( Ffiedreich ataxia )
解释 收起



    Friedreich共济失调(Ffiedreich ataxia,FRDA)也称少年型或脊髓型共济失调,由Friedreich(1863)首先报道。在西方国家发病率高,但亚洲并不多见。人群患病率为每10万人2例,常染色体隐性遗传,近亲结婚发病率高,可达5.6%~28%。少年期缓慢起病,男女均受累,症状进行性加重。主要临床特征为进行性姿势和步态共济失调、构音障碍、腱反射消失、深感觉丧失、Babinski征阳性等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常伴有心脏损害、糖尿病、骨骼畸形等非神经系统表现。多数患者病后15年左右需用轮椅,通常死于心衰或糖尿病晚期并发症。病理改变主要在脊髓后索、侧索及心肌。

1 临床表现 展开
2 病因和发病机制 展开
3 辅助检查 展开
4 诊断与鉴别诊断 展开
5 治疗方案及原则 展开
6 病程和预后 展开
7 诊断依据 展开
8 相关课件 展开

上海医师在线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   沪ICP备1200562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