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男,77岁,全身乏力、出冷汗、头晕2天于2011年4月8日入院。
体格检查:肾区未触及肿块,无叩痛。
B超显示胆囊体积增大,胆管扩张。诊断为胆道感染,给予抗炎治疗,病情好转。为排除泌尿系统感染,行双肾及输尿管CT扫描,结果显示:左肾中极前部见一大小约2.7cm×2.5cm异常肿块影,边界尚清,平扫时呈等低混杂密度,平均CT值约21HU,增强后动脉期呈明显不均匀强化,CT值约51HU,门脉期呈结节状更显著强化,CT值约73HU。影像学诊断:左肾中极前部占位,首先考虑肿瘤性病变(图1)。图1 CT示左肾中极前部见一边界清楚的等低混杂密度的肿块影。
本例肾脏平滑肌瘤位于肾皮质内,其肿瘤细胞成分与肾皮质内的小静脉血管壁的平滑肌细胞之间存在逐步移行过渡融合的区域(图2D箭头所示),故推测本例。肾脏平滑肌瘤是来源于肾脏小静脉血管壁的平滑肌细胞。本例是迄今为止文献报道的第3例起源于肾脏静脉血管壁的良性肾脏平滑肌肿瘤。图2D 小静脉血管壁与肿瘤之间存在过渡移行区域,如箭头所示(HE×lOO)。
于2011年4月1l号行左肾肿瘤剜除术。手术切除的肿瘤标本经10%福尔马林液固定,常规脱水、石蜡包埋、切片、HE染色。Dako Envision二步法免疫组化,一抗SMA、desmin、Vimentin、NSE、Bcl-2、CDll7、S-100与CD34均购自美国长岛公司。肿瘤细胞阳性标准:SMA、desmin、Vimentin、NSE、Bcl-2、CDll7、S-100与CD34均以细胞浆弥漫棕黄色为阳性,以PBS代替一抗作空白对照。病理巨检:结节一个,大小为3cm×2.5cm×2.5cm,无包膜,肿瘤境界清楚,切面灰白色,均质实性,质地柔韧,无出血及坏死。镜下观察:肿瘤由分化好的梭形细胞组成,边界清楚,胞质丰富,深粉红色;核呈杆状,两端钝圆,染色质细腻,无异型,无核分裂象,无坏死,瘤细胞聚集成束,呈编织状排列(图2A)。免疫组化:desmin+(图2B、2C),SMA+,Vimen.tin+,NSE-,Bcl-2-,CDll7-,S-100-,CD34-。病理诊断:左肾平滑肌瘤。图2A 肿瘤由分化好的梭形细胞组成,边界清楚,胞质丰富,深粉红色;核呈杆状,两端钝圆,染色质细腻,无异型,无核分裂象,无坏死,瘤细胞聚集成柬,呈编织状排列(HE×100);图2B 瘤细胞desmin胞浆阳性(SP×200);图2C 瘤细胞desmin胞浆阳性(SP×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