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4月, 一37岁女性患者因局限于右髂窝的下腹部疼痛3 d入住医院妇产科。
病史腹痛始于一次较长时间的咳嗽之后。腹痛前3 d患者出现发热,伴寒战和干咳。入院时患者体温已恢复正常。患者月经规律,但多年来月经过量,2003年被诊断为子宫内膜异位症,并导致患者出现贫血症状。入院10 d前患者曾接受过一次输血,并开始口服避孕药及补血药物治疗。
临床表现右髂窝部压痛,在骨盆和下腹部可触及一直径为16 cm的肿块。
辅助检查患者无宫颈刺激, 孕检结果为阴性。入院时,血红蛋白105 g/L,白细胞计数4.93×109/L。有血小板减少症(108×109/L),但在13 d前患者血小板计数还在正常范围内(272×109/L)。凝血酶原时间延长至15.1 s(正常应小于14.5 s),国际标准化比值(INR)为1.23。腹部超声和CT均显示一个巨大球状子宫,子宫壁肌层回声粗糙,提示为子宫内膜异位症。但骨盆-腹部的肿块可能主要是由腹直肌鞘内的机化血肿引起的(附图)。进一步做检查以明确发热的原因。血涂片检查未见疟原虫,然而血清学检测表明患者近期有登革热病毒的感染,患者IgM抗体阳性,IgG抗体阴性。
结合血清学阳性结果、血小板减少症及凝血酶原时间延长,患者被诊断为因登革热病毒感染后导致出血,血液进入腹直肌鞘形成血肿。
治疗嘱其停用口服避孕药并安置下腔静脉滤过器,推迟5 d进行抗凝治疗以稳定血肿。患者血小板计数恢复正常后,开始终身服用华法林预防性治疗。采用保守方法治疗血肿,未行引流。6个月后,患者腹直肌鞘内血肿完全消失,2010年4月的最后一次随访中,得知患者月经过多的症状也已缓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