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原载于国际呼吸杂志, 2020,40(09) : 656-660. DOI: 10.3760/cma.j.cn131368-20190403-00496 结核性胸模炎如今仍然呈高发态势,尤其是我国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发病人群以青壮年居多,有不少患者因得不到及时而有效的治疗导致预后差,甚至致残、劳动力丧失[1]。对于结核性胸模炎发病机制的认识仍存在争议,比较认可的观点是认为是结核杆菌引起的以T淋巴细胞介导的迟发型变态反应。结核性胸膜炎一旦诊断,往往已经形成包裹粘连,即使早期发现并规范抗结核治疗,仍有10%~72%形成包裹性积液,从而影响肺功能,导致预后差。有部分患者甚至需要外科手术治疗,费用高且存在手术大出血风险...
本文原载于国际呼吸杂志, 2020,40(08) : 608-612. DOI: 10.3760/cma.j.cn131368-20160625-00692结核杆菌直接感染胸膜是结核性胸膜炎的主要发病机制[1],导致结核性胸膜炎生成的根本原因在于胸膜周围的结核发生了病变,并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溃烂,基于此情况下,就会使病灶受到病菌感染从而扩展至胸膜腔,致使胸膜对结核毒素出现高度反应引起渗出,可发生于任何年龄,青壮年多见,由于结核性胸膜炎渗液中蛋白质较高,易导致胸膜粘连及肥厚,也就加大了胸腔抽液和胸水引流的操作难度,延误了疾病的有效治疗时间,从而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及器官康复效果产生了重大影响。而目前在结核性包裹性积液治疗中,主要在全身抗痨治疗基础上,给予抽液及胸腔内注射药物为主,同时可弯曲内镜技术主要用于胸腔积液的诊断,在治疗中目前应用较少,本研究将可弯曲内镜下二氧化碳冷冻治疗用于结核性包裹性积液的治疗,有较好的疗效。...
*仅供医学专业人士阅读参考一文搞定,不再误判! 现病史患者闫xx,男性,29岁,以“反复胸腔积液1年余”入院。患者于2020年4月因胸憋、气短就诊于当地市医院,考虑为结核性胸膜炎、右肺结核,给予抗结核治疗(异烟肼0.3g/日、利福平0.45g/日、吡嗪酰胺1.25g/日、乙胺丁醇1g/日)半年余。到2020年12月份复查胸部CT提示右侧胸腔积液较前增多,后来又调整了抗结核方案(异烟肼0.3g/日、利福平0.45g/日、吡嗪酰胺1.5g/日、乙胺丁醇1g/日、左氧氟沙星0.4g/日),一直规律用药,复查也提示右侧胸膜炎和右肺结核有明显好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