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思茹 刘晓燕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心血管内科国际儿科学杂志, 2022,49(6) : 365-368. 《国际儿科学杂志》创刊于1974年,由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主管,是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摘要冠状动脉病变是川崎病最严重的并发症。川崎病的发病率近年来仍呈上升趋势,合并冠状动脉扩张的患儿比例与川崎病发病率平行上升,但合并严重冠状动脉病变(如巨大冠状动脉瘤、冠状动脉狭窄甚至闭塞)的发生率呈稳定或下降趋势。冠状动脉病变随着严重程度、病变持续时间不同存在病理改变差异。对冠状动脉病变的早期识别不应限于对管腔维度的观察,更应深入探讨冠状动脉结构及功能改变。...
点击标题下「蓝色微信名」可快速关注本文刊于:中华儿科杂志, 2022,60(1) : 6-13DOI:10.3760/cma.j.cn112140-20211018-00879作者: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心血管学组 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风湿学组 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免疫学组 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通信作者:黄国英Email:gyhuang@shmu.edu.cn摘要川崎病为儿科临床常见的发热性疾病之一,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心血管学组、风湿学组、免疫学组及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组织相关专家,制定了本共识,旨在更好地指导临床实践,提高我国川崎病的临床诊治水平,降低冠状动脉病变的发生率,改善患儿预后。...
张祥彤 1 徐明国21 汕头大学医学院2 深圳市儿童医院心血管内科国际儿科学杂志, 2022,49(2) : 88-91 《国际儿科学杂志》创刊于1974年,由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主管,是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摘要川崎病是一种儿童发热性血管炎症疾病,因其易并发冠状动脉损伤(coronary artery lesion,CAL),被认为是儿童继发性心脏病的首要病因。尽管静脉注射用人免疫球蛋白的应用大幅度降低了冠状动脉瘤的发生率,CAL的存在仍然给部分患者家庭带来较大的经济负担和心理压力。研究川崎病并发CAL的疾病机制对其预防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MicroRNA-208是与心血管疾病密切相关的微小RNA,该文综述了川崎病及其CAL的相关机制,并阐述了MicroRNA-208与CAL的联系,对MicroRNA-208参与川崎病相关CAL的研究前景进行了展望。...
刘慧 鲁珊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儿科 国际儿科学杂志, 2021,48(11) : 732-736.《国际儿科学杂志》创刊于1974年,由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主管,是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摘要为了避免川崎病患儿在运动期间发生心血管意外甚至心源性猝死的危险,对所有川崎病患儿制定科学、有效、安全的运动指导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运动主要包括三大类型:日常生活活动、休闲运动和竞技运动,按活动强度分为低强度、中等强度和高强度。所有体育活动都是静态运动和动态运动的组合,增加静态运动需要较高的最大自主收缩百分比,增加动态运动则需要较高的耗氧量。对于所有川崎病患儿需要根据冠状动脉病变风险进行身体活动和体育运动管理。给予运动指导时,应基于病史、体格检查和必要的辅助检查,全面考虑运动频率、强度、时间和类型四个因素,从静态运动和动态运动两部分来对患儿进行安全有益的个体化指导,以确保最佳的身体状况。...
本文刊于:中华儿科杂志,2020,58 (09): 718-724DOI:10.3760/cma.j.cn112140-20200422-00421作者: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心血管学组 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通信作者:黄国英Email:gyhuang@shmu.edu.cn摘要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已成为发达国家及我国许多地区儿童时期较常见的获得性心血管疾病之一。2012年"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的临床处理建议"的发表对我国川崎病患儿冠状动脉病变的诊断、治疗和长期管理起到了规范作用。2020年修订版总结了近年来国内外进展,旨在更好地指导临床实践,提高我国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的临床诊治水平,改善患儿预后。...
点击标题下「蓝色微信名」可快速关注本文刊于:中华儿科杂志,2021,59(02): 101-106DOI:10.3760/cma.j.cn112140-20201124-01052作者:熊祎 张永兰 杜忠东单位: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心内科通信作者:杜忠东Email:duzhongdong@126.com摘要目的总结分析川崎病合并巨大冠状动脉瘤(GCAA)患儿的临床特点及中长期预后。方法回顾性队列研究。自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2004年建立的川崎病冠状动脉瘤随诊患儿队列中选择符合标准的101例GCAA患儿进行总结。GCAA诊断标准为冠状动脉瘤内径≥8.0 mm,患儿均完成定期随诊。随访终点为患儿最后一次随诊或死亡时间。组间比较采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