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
(1)手法复位:在单纯线形骨折的早期,骨折段比较活动,骨折处尚未发生纤维性愈合,可用手法复位,将移位的骨折段回复至正常位置。
(2)牵引复位:多应用于手法复位效果不满意,或骨折处已有纤维性愈合,不能手术复位者。可应用牙弓夹板和橡皮圈作颌间牵引。即在上、下颌牙列上结扎、安置带有挂钩的牙弓夹板,然后根据骨折段需要复位的方向,套上橡皮圈,作弹性牵引,使骨折段逐渐恢复到正常的位置(图15)。
在下颌骨体部有明显移位的骨折段时,可采用分段式牙弓夹板,结扎在骨折线两侧的牙列上,套上橡皮圈作牵引。在牵引过程中,应经常检查牵引复位的效果和骨折段移动的方向,并可随时调整橡皮圈牵引的方向和力量(图16)。
(3)切开复位:对新鲜开放性骨折,常可在软组织清创的同时,作骨折段的复位和内固定。对于不能作手法复位的复杂性骨折,为了争取较好的效果和早期复位、固定,也可采取手术切开复位的方法。对于骨折移位时间已较长,骨折处已有致密的纤维性或骨性的错位愈合,只有采用手术切开复位,才能将错位愈合中所形成的纤维组织切开,或将骨性愈合处凿开,即重新造成骨折,将骨断端游离,使骨折段正确复位,并作骨断端的固定。
(1)单颌固定:单颌固定是指在发生骨折的颌骨或其牙上作固定,而不是将上、下颌骨或其牙固定在一起。单颌固定的优点是固定后仍可张口活动,对进食和语言的影响较小,便于保持
口腔卫生,同时,一定的功能活动对增进局部血运和骨折愈合有利。但有一些单颌固定法的固定力量有限,不能对抗较大的移位力量,故一般用于无明显移位或易于复位的简单骨折,如下颌骨正中颏部线形骨折、牙槽突骨折等。单颌固定的另一个缺点是,仅用于能完全复位的病例,否则就难以恢复到原有的咬合关系。
①邻牙结扎固定:分别利用骨折线两侧的2个牙,作结扎固定。在每个牙的牙间隙内各穿过一根0.5mm直径的不锈钢丝,先将单个牙拧住,然后将这2个牙的结扎丝相互拧在一起,成为一股较粗的钢丝,然后,用手法将错位的骨折段复位,而后将两侧的两股钢丝再互相拧结在一起,最后将钢丝端剪短,并弯至钢丝下的牙缝中,以防刺伤黏膜。此法操作简单,适用于错位不大的简单骨折。缺点是固定力量较差(图17)。
②牙弓夹板固定:是指用一根粗金属丝,弯制成与下颌牙列唇颊面弧度一致的牙弓形夹板,在
颌骨骨折段复位后,用细不锈钢丝将其结扎固定在骨折线两侧的一些牙上(图18)。
如骨折处伴有牙缺失,为保持缺牙间隙,可在弯制牙弓夹板时,在相当于缺牙处,突向间隙内,抵住两侧的牙,以防骨折段向缺牙空隙移位(图19)。
牙弓夹板固定,最适用于牙折或牙槽突骨折。用以固定下
颌骨骨折,有时嫌力量不足,仅用于移位少的单发、线型骨折的固定。
③克氏针骨内固定:下颌骨体前部和颏部的线型骨折,可用克氏针穿入骨折线两侧的骨内,使骨折段固定。方法是在相当于下颌骨体下1/3或下颌缘的
皮肤上作小切口,显露骨面,然后用手钻将克氏针穿入。在穿进钢针时,助手应使骨折段保持在正确的位置上,钢针由骨折线的一侧穿向另侧。如用2根钢针由双侧交叉插入,则更为牢固(图20)。
钢针穿好后,如需于后期拆除,其末端可在
皮肤外面留出1.5cm,以便日后拔出。如不准备拆除,则可剪去骨外钢针多余的部分,缝合创口1v2针。克氏针固定一般用于无化脓性
感染的骨折,也可加用牙弓夹板或颅颌绷带作辅助固定。本法有创伤小,手术简便的优点。
④骨间结扎固定:骨间结扎固定是用手术方法暴露骨折断端,在骨断端近处钻孔,然后穿过不锈钢丝,进行结扎,将骨折段固定在正确的位置上。这是一种很可靠的固定方法,对于新鲜骨折、陈旧性骨折、有牙和无牙的
颌骨骨折,都可适用。尤其是小儿下
颌骨骨折,常因乳牙不便于作结扎固定,或乳恒牙交错时期,也无足够牢固的牙可作结扎固定时,采用此法则固定良好。
骨间结扎固定的方法步骤,以下颌角部骨折治疗为例:先在下颌角区的下颌骨下缘以下1.5cm处作一弧形切口,切开
皮肤、
皮下组织及颈阔肌,结扎面动脉和面前静脉,牵开组织,注意保护面神经的下颌缘支,显露下颌骨下缘,切断部分咬肌下端,在骨膜下剥离,显露下颌骨体下缘近处的骨面和骨断端,使移位的骨折段复位。然后在骨折线两侧0.5v1cm的下颌骨下1/3处,各钻1v2个小孔,穿过0.5mm直径的不锈钢丝,在将骨折段准确复位、咬合关系恢复正常的情况下,作结扎固定,钢丝残端弯向骨面,冲洗伤口后,分层缝合,关闭伤口(图21,22)。
骨间结扎固定的手术进路,应根据受伤部位而定,以能显露骨断端为目的。钻孔的部位应在下颌体近下缘处,以防损伤下牙槽神经血管、牙胚或牙根,孔的位置以距骨断面0.5v1cm为宜,钻孔数目共3v4个,结扎后即可防止其移动。
这种固定方法,特别适用于下颌无牙的病人,而且可在口内作切口,在断端近上缘处钻孔、结扎,方法比口外切开简便,不会影响肌附着和损伤神经、血管,面颈部也不留瘢痕(图23)。
⑤钢板内固定:近年来在国外主张用钢板和螺丝钉的坚强固定取代金属丝的结扎固定。这种坚强固定的适应证与骨间结扎固定相同。用得较多的是小型钢板和螺丝钉,临床上根据需要选用2孔或4孔的小型钢板,采用口内切口或口外进路,显露骨折端,使骨折段复位后分别将螺丝钉旋入骨折线两侧的骨中,使小型钢板固定在骨折线两侧的骨面上,同时也就固定了骨断端。这种小型钢板由于体积小,仅1mm厚,术后如无不适,骨折愈合后可不必拆除(图24)。
另一种是加压钢板,1976年Bernd Spiessl等应用于下颌骨折的内固定。动力加压钢板(dynamic compression plate,DCP)的厚、宽和长度,按有足够的强度需要而设计。最常用的是4孔和6孔钢板,所有螺孔都与钢板长轴一致,按水平方向排列的椭圆孔结构,其远侧孔缘壁呈S型斜面;螺钉长度以贯穿下颌厚度为准,螺钉头帽呈半球形,旋入螺钉后,球帽螺钉接触螺孔S型斜坡,向下垂直旋力可部分转变为水平分力;螺钉沿椭圆孔槽带动骨折段向中线移动靠拢,使骨折段断面紧密接合,并产生相当的轴向应力(图25)。
由于下颌骨解剖特点和咀嚼肌的附着情况,当功能作用时,下颌体牙槽突区及升支前缘表现为张力区,而下颌下缘部表现为压力区。在固定骨折时,为了避免损伤牙根及牙槽血管神经束,DCP只能放置在下颌下缘,当螺钉就位轴向加压固定后,下颌下缘断端可达到密合,而牙槽突区断端仍然哆开(图26)。
因此,在下颌体骨折时应在牙槽突区的一排牙上辅以牙弓夹板,下颌角骨折时,则在磨牙后区加用小型钢板,以对抗该区承重时的张力或扭曲力,这在治疗上增加了困难。为此,Spiessl又设计了偏心动力加压钢板(eccentric dynamic compression plate,EDCP)以克服牙槽嵴端出现裂隙而不够密合的缺点。以4孔钢板为例,EDCP与DCP的不同处是,钢板上内侧一对椭圆形滑行孔按水平方向排列(与DCP一样),旋入球头螺钉后,下颌下缘断端向中线靠拢,而外侧一对椭圆形滑行孔则与DCP不同,与水平轴成45°、75°或90°排列,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