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困难(dyspnea)是指患者主观上感到空气不足,客观上表现为呼吸费力,严重时出现鼻翼扇动、发绀、端坐呼吸,辅助呼吸肌参与呼吸活动,并可有呼吸频率、深度与节律的异常。目前多认为:呼吸困难主要由于通气的需要量超过呼吸器官的通气能力所引起。 呼吸困难(dyspnea)是指患者自觉“空气不足”、“气息”或“呼吸费力”、胸闷,临床表现为呼吸频率、幅度和节律的改变,用力呼吸可见辅助呼吸肌参与呼吸运动,严重者表现为端坐呼吸、发绀等。
1.症状和体征 (1)肺源性呼吸困难 吸气性呼吸困难:由于异物、呼吸困难,伴有高调的吸气性呼吸困难:由于肺组织弹性减弱或小气道呼吸困难:由于肺部疾病病变广泛,造成呼吸面积减少,换气功能降低所致,表现为呼吸频率增加,吸气和呼气均感到费力。COPD急性发作、呼吸困难呼吸困难加重,患者被迫采取呼吸困难:常见于左呼吸困难,被迫坐起。重症者可出现呼吸困难:由于脑外伤、脑血管病、脑炎等原因造成呼吸中枢受影响,表现为呼吸深慢,并出现呼吸节律改变。 (4)呼吸困难:安眠药、吗啡等呼吸困难:由于重度呼吸困难:由于情绪激动或呼吸困难最常用的检查,可以了解氧分压、二氧化碳分压的高低以及pH的情况,从而判断是否存在呼吸困难的类型。 (2)肺放射性核素扫描、肺血管造影:确诊或除外中毒、中毒药物种类、药物浓度。 神经系统疾病及呼吸困难加重,见于急性左心衰、重症呼吸困难加重,见于COPD、呼吸困难症状减轻。
1.X线胸片有助于发现各种心肺及胸腔疾患,对急危重患者作床边x线照片时尽量取半卧体位。 2.动脉血气分析通过动脉血氧分压、二氧化碳分压、酸碱平衡状态帮助判断病情。 3.血常规、生化检查。 4.心电图、超声心动图检查,必要时作放射性核素扫描、CT扫描、磁共振显像(MRI),有助于明确心肺血管系统病变。 5.肺功能检查对病情并非危急的患者可以选择,以帮助判断功能障碍的程度和性质。但肺功能检查的项目较多,应按病情需要及患者的耐受能力选择检查项目。
1.详细询问病史 (1)既往有咳、痰、喘等类似发作史,与季节有关,考虑肺源性呼吸困难。 (2)既往有呼吸困难。 (3)有中枢神经系统病变者,考虑神经源性呼吸困难。 (4)既往有呼吸困难。 (5)有明确服药史者考虑呼吸困难。 (6)既往有血液系统疾病史者,考虑血液性呼吸困难。 2.明确呼吸功能不全和呼吸衰竭 (1)呼吸功能不全是指在静息状态下Pa02>7.98kPa(60mmHg)和(或)PaCO2~6.55kPa(50mmHg),运动后Pa02<7.98kPa(60mmHg)和(或)PaC02>6.55kPa(50mmHg)。 (2)呼吸衰竭是指在海平面大气压休息状态下,呼吸室内空气PaO 2<7.98kPa(60mmHg)和(或)PaCO2>6.55kPa(50mmHg)。分为工型和 Ⅱ型呼吸衰竭,I型是指PaO2下降而PaC02正常或降低, Ⅱ型是指PaO2下降伴有PaC()2升高。
呼吸困难需鉴别诊断的疾病可分为急性和慢性疾病,大多数为肺部疾病。其他病因包括心脏疾病、代谢性疾病、感染性疾病、神经一肌肉性损害、创伤以及血液系统疾病(表13-2)。
1.严密监测病情变化,卧位或半坐位休息,保持呼吸道通畅。 2.吸氧 (1)一般情况可以鼻导管吸氧。 (2)工型呼吸衰竭可以提高吸氧浓度,必要时应用文丘里面罩吸氧,氧浓度可达50 %。 (3)II型呼吸衰竭建议低流量(1~2L/min)、低浓度(24 ~28 )持续给氧,避免PaO2 升高。 3.解除呼吸衰竭患者需积极抢救,生命体征平稳后住院治疗。 3.酸中毒患者应尽快纠正。注意 1.迅速判断并处理可能出现呼吸衰竭的患者。 2. Ⅱ型呼吸衰竭患者氧疗时注意PaO2的变化,必要时应用呼吸机辅助呼吸。 3.纠正酸碱失衡同时注意纠正电解质紊乱。 4.处理呼吸困难的同时积极治疗原发病。 急性疾病导致的气管气管扩张药物,如β2肾上腺素受体激动剂、糖皮质激素、呼吸困难(缺氧)的程度调整,动脉血呼吸困难的基础病因很多,针对不同病因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是解除呼吸困难的根本方法。 急诊快速评估与处理流程 急性呼吸困难的快速评估与处理流程,详见图13-1。
临床诊疗指南——急诊医学分册急诊医学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 慢性支气管炎 | 支气管哮喘 | 支气管哮喘 | 支持疗法 | 急性中毒 | 呼吸困难 | 神经系统 | 心律失常 | 呼吸衰竭 | 糖尿病 | 肺炎 | 气胸 | 胸痛 | 发热 | 咳嗽 | 水肿
| 糖原染色 |胰高血糖素 |
呼吸困难分类 呼吸困难的病因临床上可分为:肺源性呼吸困难、心源性呼吸困难、呼吸困难、神经精神性呼吸困难和其他原因引起的呼吸困难,详见表13-1。根据发病的急缓又分为急性和慢性呼吸困难。急性呼吸困难常病情紧急、危重,需呼吸困难。
上海医师在线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 沪ICP备1200562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