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异染性 脑白质营养不良(metachromatic leukoencephalopathy,MLD),亦称异染色性白质萎缩或异染色性 白质脑病。1910年由Alzheimer首先报道。系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疾病,由芳基硫脂酶A(arylsulfatase-A)缺乏所引起。
临床表现:根据起病年龄可以区分为晚期婴儿型(1~2岁起病)、少年型(4~15岁起病)和成年型(16岁以后起病),以晚期婴儿型最为常见。典型者其病程可分为以下3期:第1期:1~2岁之间发病,病前婴儿发育正常;起病后病儿逐步出现运动减少、肌张力降低,步态蹒跚,维持姿势困难,不能独立站、坐,甚至抬头困难。肌张力降低,腱体格检查可见瞳孔光反射亢进,病理锥体束征阳性,但躯干和颈肌肌张力正常或偏低。脑脊液压力、细胞正常,蛋白质明显升高。脑电图出现弥漫性慢波灶。此期病程可持续一至数年。第3期:为晚期病症。病儿对外界极少反应,常有反射极难引出,两侧锥体束征阳性。瞳孔散大而对光反应极差,眼球游动或是有“玩偶”眼征。吸吮和吞咽严重障碍。脑电图出现弥漫性慢波和散在的棘波。脑脊液蛋白质进一步增高,达1g/L以上。多数病儿多次继发感染,常于5~6岁左右病故。少年型和成年型病者起病晚,进展缓慢。常有周围神经感觉缺失。晚期可有精神和行为异常。
实验室检查:尿、血液白细胞中芳基硫酯酶A活性降低。
其他辅助检查:周围神经活检、直肠黏膜活组织检查中发现异染色性类脂质颗粒。
【预后】
产前诊断 | 神经系统 | 抽搐
| 不自主运动 |肌性肌无力 |脑白质偏少 |脑白质脱髓鞘 |脑白质稀疏 |上半身消瘦,下半身肥胖 |生长缓慢 |消瘦严重者呈”皮包骨头”样 |小头 |眼底发现黄斑呈带灰色变色 |婴儿枕秃 |
上海医师在线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 沪ICP备1200562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