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自身免疫性胃炎可在青年时发生外,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常见于40岁以上的人,应属退行性疾病,可能是机体走向衰老的表现之一,也可能与Hp的长期感染有关。因有癌变的可能性,因此受到重视。
①多见于中老年人; ②常胃酸分泌下降; ③好发于幽门和胃小弯区域(可发生于胃体、胃底); ④可与胃、十二指肠溃疡病、胃癌或恶性贫血等并发。 A型: ①少见; ②自身免疫性疾病(胃液、血清呈抗内因子、抗B细胞抗体阳性); ③常伴恶性贫血; ④弥漫累及胃体黏膜,好发于大弯侧。 B型: ①多见; ②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相关; ③主要累及胃窦部。 C型: ①较多见; ②与化学物质(胆汁反流、酒精、阿司匹林等非固醇类抗炎药等)损伤相关。
各型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病变基本相同。 1.肉眼病变:胃黏膜 ①变薄、平滑或颗粒状(皱襞减少以至消失),苍白; ②血管清晰可见; ③可萎缩性胃炎。 (2)固有腺体: ①萎缩(腺体变小、减少以至消失); ②可囊性扩张; ③仅残存小凹上皮; ④固有膜间质因而相应增宽; ⑤胃黏膜糜烂、溃疡边缘处固有腺体的破坏、减少不列为萎缩。 胃黏膜固有腺体减少是病理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基本指标。胃黏膜活检时,只要萎缩性胃炎,而不论其显示减少的块数和程度。 (3)腺上皮化生:胃固有腺体化生是胃黏膜萎缩的一种形式,化生的数量程度与固有腺体萎缩程度正相关。分为: 1)肠上皮化生: ①多见于幽门腺区; ②胃黏膜固有腺(幽门腺、胃底腺)上皮被肠腺上皮取代,出现吸收上皮细胞、杯状细胞、潘氏细胞,可出现纤毛细胞和内分泌细胞; ③随年龄增长而增多; ④局限于胃小凹区域或表面被覆上皮的肠化不列为肠化。 2)假幽门腺化生: ①多见于胃体和胃底腺区; ②胃黏膜固有腺(胃底腺)上皮(壁细胞和主细胞)被幽门腺样黏液分泌细胞取代; ③胃角部检见黏液分泌腺体不宜诊断假幽门腺化生。萎缩性胃炎根据有无化生分为: ①化生性萎缩(胃固有腺体被肠化或假幽门腺化生替代); ②非化生性萎缩(胃黏膜固有腺体被纤维组织或纤维肌性组织替代,或被炎细胞浸润致固有腺体减少)。 (4)黏膜肌层: ①常增厚; ②平滑肌纤维可伸人固有膜浅层。在胃镜活检取材较浅时,可能不见黏膜肌层,一般并不影响诊断。 3.慢性萎缩性胃炎分级(按胃黏膜固有腺体萎缩程度) ①轻度(萎缩、消失的固有腺体<1/3); ②中度(萎缩、消失的固有腺体介于1/3~2/3); ③重度(萎缩、消失的固有腺体>2/3)。胃萎缩: ①胃黏膜固有腺体全部或几尽全部萎缩消失; ②固有膜内不见任何腺体,或仅含数量不等的肠型化生腺体; ③萎缩性胃炎的病理诊断报告: ①应报告每一块活检标本的组织学变化; ②需对炎症、活动性、萎缩和肠化的程度进行分级(轻、中、重度); ③胃窦炎与胃体炎的程度相差≥2级时加写“为主”,例如“慢性(活动性)胃炎,胃窦为主”; ④胃黏膜腺体[固有腺体和(或)化生腺体]非典型增生(异型增生或上皮内瘤变)的程度。
主要依靠胃镜和胃黏膜组织学活检,其胃镜下表现: 一、黏液增多,且附着在黏膜上不易脱落。 二、黏膜充血,色泽较红,呈斑片状或线状发红。 三、黏膜红白相间或呈花斑状,为散在均匀的小红点,红点与红点之间黏膜较苍白。 四、黏膜水肿,反光增强。 五、有些病例可见到黏膜糜烂,糜烂可分为隆起型、平坦型和凹陷型,其表面常附有白苔。 六、按炎性细胞浸润的深度可分为轻、中、重度。 (一)轻度炎性细胞浸润黏膜浅层1/3。 (二)中度炎性细胞浸润。黏膜层的1/3~2/3。 (三)重度炎性细胞浸润黏膜层的2/3以上。
疗效判断标准 一、治愈标准 (一)临床症状消失,食欲正常,胃酸分泌正常。 (二)胃镜检查和组织学检查示胃黏膜基本恢复正常。 二、好转标准 (一)临床症状基本消失或减轻,胃酸分泌接近正常。 (二)胃镜检查和组织学检查示胃黏膜充血、水肿减轻,炎细胞浸润深度转至轻度。
临床诊疗指南——病理学分册临床疾病——诊断与疗效判断标准
胃炎 | 胃癌 | 出血 | 水肿
上海医师在线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 沪ICP备1200562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