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氯喹和羟基氯喹是临床上常用的合成抗疟药。长期或大量使用可导致角膜和视网膜损害。角膜的改变多为可逆性,而视网膜病变则常为不可逆性改变。有些患者在停药后病情仍然继续进展,导致失明或接近失明。有些患者可在停药后才开始发生视网膜病变。氯喹可贮存于眼的黑色素中(特别是视网膜色素上皮层和脉络膜黑色素细胞)。氯喹的排出缓慢。停药后5年之久,尚能在一些患者的血液和尿中检测出氯喹及其代谢产物。
临床表现 1.角膜上皮或上皮下有氯喹沉着。裂隙灯下可见细小灰白色小点,呈环形沉着于角膜。患者可有视力下降、角膜改变为可逆的,停药后甚至不停药也可自行消失。 2.视网膜受损后患者中心视力下降,视物模糊和有斑状阴影,伴有中心暗点,有些患者并发视网膜色素沉着,围以线状视网膜萎缩,血管变细。视乳头可呈蜡黄色。
1.长期或大量使用氯喹制剂的用药史。 2.视网膜的特殊改变,尤其黄斑部“靶心”状改变。荧光素视网膜电流图(ERG)、眼电图(EOG)及视网膜出现不可逆改变有很大作用。
1.控制氯喹和羟基氯喹的用药剂量和时间。一般认为总剂量超过100g,或长期服用超过1年,可发生眼部损害。当ERG和EOG检查发现改变时,应立即停药,以免视网膜出现不可逆损害。 2.对症治疗。
临床诊疗指南——眼科学分册
上海医师在线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 沪ICP备1200562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