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S215—2008
一、疑似病例
(一)流行病学史多发在冬、春季,患者身上或衣服上常有体虱存在。
(二)临床表现为急性持续性发热,大多数患者体温在前驱期后2—3天内达到高峰,多为39—40℃。热型多为稽留型,也有弛张型或不规则型。
二、临床诊断病例
符合疑似病例诊断条件,同时具备下述表现中任一项者:
(一)伴皮疹者大多数患者于发病后4-6天开始在腋下和两肋出现皮疹,以后皮疹延及胸、腹、背部及四肢,以背部最为明显。初期皮疹为散在、略有突起、边缘不整,此疹鲜红但按之褪色。在发病的5—8天,皮疹最盛,为瘀血性皮疹,此时的皮疹形状小而圆、色红,中心呈暗紫色,按之不褪色。
(二)神经系统症状也加剧,可出现烦躁不安、谵妄、嗜睡。少数患者出现四肢僵硬、颈项强直及脑膜刺激症状等。
三、确诊病例
(一)临床诊断病例或疑似病例具备以下任一项阳性者。
1.检查患者血清标本的普氏立克次抗体,作流行性斑疹伤寒的血清学诊断。
(1)外斐反应(weil—felix reaction):外斐反应血清OX19菌株凝集效价大于1:160,并且随病程增长后期血清凝集效价4倍或4倍以上升高者。
(2)间接免疫荧光试验检测普氏立克次体抗体:采用普氏立克次体已知抗原对患者血清作间接免疫荧光试验。间接免疫光试验的普氏立克次体血清抗体效价≥1:60,或两次血清标本的抗体效价提高4倍或4倍以上为斑疹伤寒现症感染抗体检测阳性。
2. 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普氏立次体基因片段:采用PCR从患者血液标本中扩增出普氏立克次体DNA片段为普氏立克次体核酸检测阳性。
3. 普氏立克次体分离:有条件地实验室可采集患者血液标本直接接种豚鼠,分离普氏立克次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