癔症,又名歇斯底里,主要表现为各种躯体症状、精神症状,但症状和体征缺乏病理解剖学和病理生理学基础,发病与心理社会因素有密切关系。
本病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分离性障碍、转换性障碍以及癔症性精神病。 1.癔症性精神病本病多在一定心理社会因素后急性起病,患者表现为精神活动的紊乱,可伴精神病性症状,如以幻想性生活情节为内容的癔症性分离障碍 以精神活动异常为主要表现的癔症,临床上表现为精神活动的分离和互不协调,情感麻木,片断的遗忘,幼稚的行为及语言,鬼神附体症状,及癔症性漫游、心因性遗忘、多重癔症性转换障碍表现为运动和感觉的症状及体征。运动障碍常表现为突然跌倒、躯体或手足乱动、癔症性失明、癔症性失聪。癔症性感觉和运动症状常常不符合神经解剖的定位并随暗示而变化。
1.往往有心理社会因素作为诱因。 2.癔症性精神病,临床表现主要为反复出现的、以幻想性生活情节为内容的片段幻觉或妄想、意识朦胧、表演性矫饰动作,或幼稚与混乱的行为,或木僵。 3.癔症性分离和转换障碍至少应有以下综合征之 一: ①癔症性遗忘; ②癔症性漫游; ③癔症性多重癔症性假性癔症性运动和感觉障碍; ⑥其他形式的癔症。 4.癔症症状丰富但无特异性,一些器质性疾病也可见到癔症症状。故诊断癔症前须仔细鉴别,排除器质性病变、诈病。对少数患者须动态观察,有无逐渐明朗化的器质性病变表现。 5.患者的日常生活和社会功能受损;可出现癔症性精神病出现相应精神症状至少在1周以上;分离性障碍或转换性障碍病程可反复迁延。
治疗方案与原则 1.药物治疗 (1)癔病性精神病:药物治疗为主,根据病情及临床表现可选用不同的抗精神病药,如抗精神病药。精神症状消除后,可根据病情选择有关的抗精神病药。剂量以能控制症状的低剂量为佳,如氯丙嗪25---50mg/d。在症状得到控制后,应逐渐减量或停药。 (3)转换性障碍:常需结合心理治疗,特别是药物作为暗示治疗的一种形式常可获得明显疗效。 2.心理治疗是本病主要的治疗方法,常用的心理治疗方法有: (1)疏泄治疗:对急性起病的患者,良好的心理治疗:精神动力学治疗及人格基础或心理冲突而分离性症状及转换性症状不突出的患者,可考虑短程精神动力学治疗。 3.其他治疗包括针灸、电针、电刺激等,结合暗示治疗可获更好的疗效。
临床诊疗指南——精神病学分册
认知治疗
| 普鲁卡因 |组胺 |
| 不自主运动 |缄默症 |进食异常 |狂笑 |躁狂与昏睡交替 |情感暴发 |躯体化障碍 |无羞惭感 |无用感 |癔症步态 |自恋 |
上海医师在线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 沪ICP备1200562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