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胛骨为一扁宽形不规则骨,位于胸廓上方两侧偏后 ,肩胛骨对稳定上肢以及发挥上肢的功能起着重要的作用,肩胛骨骨折较为少见,文献报告为0.4%~l%。
肩胛骨包括体部、肩胛冈、肩峰、喙突、肩胛颈以及肩盂,喙突是喙肱肌、肱二头肌短头及胸小肌的起点,腋动脉及臂丛神经位于胸小肌腱深层,经喙突的内下方通过,喙突基底的内侧、肩胛骨的上缘部分是肩胛切迹,切迹上有肩胛横韧带桥架相连,肩胛上神经在肩胛横韧带下通过肩胛切迹走向背侧,肩胛上动脉在该韧带上方通过。
肩胛冈的外端为肩峰,在肩峰部位,14~16岁时可出现2~3个、甚或4个骨化中心,19 岁时彼此相互融为一体,至20~25岁时才与肩胛冈融合,有时在25岁以后,在肩峰端仍有一骨化中心未与肩胛冈相融合,X线片显示为一单独的骨块,称之为肩峰骨(osaeromiale),双侧同时发生率为60%,应与肩峰骨折相鉴别。
肩峰与锁骨形成肩锁关节,从而使肩胛骨通过肩锁关节、锁骨、胸锁关节连接,此外肩胛骨通过肌肉与躯干形成软组织连接。肩胛骨的稳定主要由肌肉连接来完成,上臂上举过程中,1/3的活动发生于肩胛胸壁间,肩胛胸壁之间虽不具备典型的关节结构,但却提供相当于关节功能的活动,肩关节的活动是盂肱关节和肩胛胸壁之间协调一致的活动,肩胛骨旋转到外展位,以便于上臂前屈、内收、上举、外展活动,肩胛骨的活动限定于胸壁的床内。肩胛骨骨折后,肌肉、软组织瘢痕粘连、骨折畸形愈合,可影响肩胛骨的协调运动,从而可使肩关节的活动范围受限。
损伤机制:肩胛骨虽然扁薄,但是周缘部位骨质明显增厚,因此加强了肩胛骨的强度,而且肩胛骨被丰厚的肌肉包绕,形成完整的肌肉保护垫,外力首先作用于软组织,不易造成骨折。此外肩胛骨在胸壁上有一定的活动度,作用于肩胛骨的外力可以得到一定的缓冲,因此肩胛骨骨折发生率较低。肩胛骨骨折多为严重暴力引起,高能量、直接外力是造成肩胛骨骨折的主要原因,汽车事故占50%,摩托车事故占11%~25%,因此常合并有多发损伤。
肩盂骨折多因外力直接作用于肱骨近端外侧,肱骨头撞击盂窝所致。直接外力撞击也可造成肩胛骨骨突部位的骨折。如肩胛冈、肩峰或喙突骨折。
部分肩胛骨骨折可由间接外力引起,当上肢伸展位摔倒时,外力通过上肢的轴向传导可造成肩盂或肩胛颈骨折。
此外当肩关节脱位时,可造成盂缘的撕脱骨折,拮抗肌不协调的肌肉收缩,如电休克时。
诊断思路
1.病史要点 有明确的外伤史。肩胛骨骨折后局部疼痛,上臂处于内收位,肩关节活动时疼痛加重 。
2.查体要点 体部骨折时,由于血肿的刺激可引起肩袖肌肉的痉挛,使肩关节主动外展活动明显受限,临床上表现为假性肩袖损伤的体征,应与神经损伤和真正的肩袖损伤相鉴别。当喙突骨折或肩胛体部骨折深吸气时,由于胸小肌和前锯肌带动骨折部位活动可使疼痛加剧。移位的肩胛颈或肩峰骨折时,肩外形变扁,骨折严重时,可见肩部软组织肿胀及瘀斑,并有触压痛,有时可触到骨折部位的异常活动及骨擦音。
诊断骨折的同时,应注意检查肋骨、脊柱以及胸部脏器的损伤。
肩胛骨为一扁宽而不规则骨,位于胸廓上方两侧偏后,在肩关节活动中起重要作用。上附着多层肌肉,只有高能创伤才是骨折的主要原因。